四、和谐发展: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相容,注重经济社会的和谐互动,注重各类社会成员的和谐共处,这是义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重要特征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资源缺乏、水质性缺水、能源短缺等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同时,社会成分日趋多元、社会结构更为复杂、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社会利益关系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义乌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着力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突出“两个关注、两个尊重”,即关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形成了本地人与外地人、本国人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和谐创业的良好环境。
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义乌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资源保护开发和节约利用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制定实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政策措施,集约利用土地、电力、水等有限资源,并通过整合资源来调整产业布局,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认真落实省委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抓好生态市创建各项工作。编制完成《义乌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及若干配套规划和方案。全面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狠抓环境整治,推进“碧水、蓝天、绿色、宁静”四大工程,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目前,义乌市已通过国家园林城市的省级验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2%;大陈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针对劳动关系矛盾不断凸显的新情况,义乌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协调和谐的新路子,努力构建党委领导、工会牵头、政府各部门支持联动的维权大格局,初步形成了依法维权的载体和机制,缓解了劳动关系矛盾,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这一做法和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同时,义乌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各类保险已达200万人次;养老保险已实现企业全覆盖,工伤保险基本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万人;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率达72.1%;农村被征地居民养老保险率91.3%,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
积极创新对外来建设者的服务和管理。义乌的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人口,常住外商近8000人,外来人口中有40个少数民族的群众数万人,其中仅穆斯林就有6000多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义乌积极推行“外来人口本地化”政策,把“外来打工者”改称为“外来建设者”,逐步使外来建设者在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享有市民待遇,努力开创“发展空间共存、生活资源共享、社会责任共担、社会秩序共管、经济繁荣共创”的新局面。积极探索涉外警务新机制,建立外事专管员和外事联络员制度。组织开展“十佳外来建设者”和“优秀外来建设者”评选活动,在全国首开外来职工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和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先河,已有65名外来建设者当选为镇级人大代表,11人当选市人大代表。
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义乌市牢牢抓住农村治安这一重点,大力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坚持开展“强组织、打邪恶、解难题、促发展”为主题的重点村集中整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治安平稳。针对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防控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空间。建立健全调解组织,积极开展法律服务,注重从源头上遏制矛盾纠纷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