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丰厚底蕴:秉承深厚的文化传统,弘扬独特的人文精神,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这是义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不竭源泉
义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拨浪鼓文化”,为义乌人的创业和义乌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源泉和肥沃的文化土壤。义乌重视传承“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光大敢闯敢创的“拨浪鼓文化”,弘扬区域人文精神,培育具有时代内涵、义乌特点和现代市场经济特质的商贸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创业无止境、创新求发展的浓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弘扬义乌人文精神,激发群众创造活力。义乌历史上受到许多著名思想家倡导功利、注重工商以及吸取先进技术、扬弃传统方式等思想的影响。特定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和长期商业传统的熏陶,熔炼出义乌人特有的群体性格。义乌人尊崇孝义,他们从孝子与乌鸦的古老传说中开启地方文脉,汲取精神力量;义乌人注重情义,他们常说“客人是条龙、不来要受穷”;义乌人讲求信义,他们在“鸡毛换糖”的经商实践中深深体悟到诚信为本;义乌人深明大义,民族危亡之际有抗金名将宗泽挺身而出,倭寇侵扰之时有“戚家军”的3000名义乌勇士担当重任;义乌人敢闯敢创,义乌民间有句俗语,“天上有金子掉下来,也要你自己走出去捡”;义乌人不欺生、不排外、不仇富,秉持“你发财、我赚钱”的信条,形成了薄利多销、义利并举、诚信为本、重商亲商的商业理念和商贸文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义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义乌人独特的创业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激活和释放。义乌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义乌人主动走向市场去参与竞争,勇于走南闯北去寻找商机,无所畏惧地跨出国门去开拓国际市场,凭着自强不息、甘于吃苦的精神,硬是在一个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地方培育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商人也因此锻造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群体。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近年来,义乌深入开展“建文明城市、展商城魅力”为主题的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以“人文义乌,礼仪商城”为主题,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市民的礼仪意识明显增强、礼仪知识明显增长、遵守礼仪规范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开展“万名干部优质服务”劝导活动和“文明从脚下起步”、“崇尚文明、告别陋习”、城乡卫生大整治等一系列活动,努力塑造创新、诚信、包容、开放、文明的新时代义乌人。深入推进“信用义乌”建设,维护义乌市场“重质量、守信用”的良好声誉。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富裕起来的义乌人对教育的投入毫不吝啬。早在1993年,义乌就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设在县级市的高等院校——杭州大学义乌分校,现发展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2001年起,义乌每年公共财政投资教育都在5亿元以上,建设了义乌中学为代表的20多所现代化、标准化学校。2005年学龄人口高中入学率和大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8.7%和40%。义乌全面开展学习型市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五大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全市经批准的社会培训机构有104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教育组织网络。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受训农民达到12万人次以上。开展市场经营户业务知识培训,年受训人数9000人次以上。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义乌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制定实施文化发展纲要,加快文化名城建设,已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等荣誉。推进基层文化服务,新建一批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普及农村基本文化设施和场地,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企业、校园巡回演出,举办“商城之春”、“江滨之夜”、“农村文化节”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提高。依托市场优势,积极培育以文教体育用品、框画工艺品、年画挂历、印刷包装业、制笔业等为主体的优势文化产业,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2006年4月,由浙江省文化厅、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等联合主办、义乌市承办的中国义乌(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