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 金华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幸福像花儿一样 记者走进三个家庭体验义乌小康

www.zjol.com.cn  2006年05月16日 07:06:0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延伸阅读
  深入探究义乌发展之“谜”,我们可以看到,义乌市从实际出发,坚持兴商建市,促进产业联动,注重城乡统筹,推进和谐发展,丰厚文化底蕴,力求党政有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成功道路。

  为了进一步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我省的生动实践,培育和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省委、省政府近日发出通知,决定在全省学习推广义乌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经验。

  C新义乌人

  张明钢:有能力就有机会

  “新义乌人”都有这样一条恪守的信条:义乌机会多,只要能干、肯吃苦,就能过上好日子。湖北人张明钢也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在义乌汽车站遇见他时,他正好开着自己的小面包车来接几位刚从老家过来的老乡。

  “这几年义乌发展得确实非常快,赚钱机会比较多,在这找工作,一点都不难。”张明钢说。

  工资从五百升到两千

  9年前,22岁的张明钢来到义乌。10多天后,第一份工作找到了。去一个饰品厂试工3天,他被老板一眼就看中。“我以前没做过这些东西,但老板觉得我脑子灵活,身手很快。”

  张明钢的工资倒不高,也就每月500元钱左右。做了3年后,张明钢被提拔成小组长,工资逐渐涨到1200元钱。

  “那时觉得我能在义乌生存下去了。”张明钢回忆说,到义乌第四个年头,他去了另一家饰品公司应聘市场调研人员,主要负责收集市场上其他饰品的情况。

  因有过在饰品厂工作的经历,张明钢被公司留了下来。这一干就又是三个年头,月薪后来逐渐涨到2000元。

  开家小饭馆扎根义乌

  如今,张明钢在市区宗泽路附近开了个小饭店,因旁边有几个市场,生意不错。记者走进饭馆时,他的妻子王女士正招呼客人。

  “她也是湖北人,我在做市场调查时认识的。”张明钢说,“三年前结的婚。平时有点忙,儿子被送回老家了。”

  张明钢的卧室,就在店后面一个房间里。虽不大,但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张大床,一张沙发,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电器,当然更是少不了。

  张明钢说,现在除了各项开支,小饭馆每个月能赚三四千块,比他在公司里打工要好不少。“更关键的是,有了这个饭店,感觉我完全在义乌扎下了根。”张明钢说。

  “义乌是我的第二故乡”

  “当初之所以来义乌,主要听几个朋友说,义乌很富,接纳外来工的门槛也较底,”张明钢说,“义乌有很大的市场,也给了外地人很多谋生机会。”

  现在生活越来越稳定,张明钢也逐渐把生活“义乌”化。在当地结识了不少朋友,有空聚在一起喝喝酒,或去KTV唱唱歌。饭馆生意不好时,干脆关门几天,带老婆去杭州、绍兴走走,看看风景。

  今年,张明钢突然又有了个念头,再努力几年,和妻子一起多赚点钱,在义乌买个便宜点的房子。“外地人打工,最怕的就是没归属感。我觉得,可把这里当作另一个家。我们也和当地人一样,只要你有能力,就有机会。”张明钢说。

  [采访手记]

  在义乌,很多外来打工者经过努力做了老板,或开起大酒店。有关部门统计,义乌目前常住外来人口超过82万。

  目前,已有40多个地区与义乌建立劳务协作关系。义乌也正积极拓宽思路,为外来人员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制定一系列关于外来人员劳动保险、医疗保险、技能培训、子女上学、劳动保护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要小康,“以人为本”不是口号。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王增军 刘伟  编辑: 朱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