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骆宏博士与他的导师浙江大学心理系许百华教授对护士群体进行了历时数年的调查后,公布了中国首份护士职业倦怠研究成果。由于医疗服务本身的高风险性和特殊性,职业倦怠现象在护理人员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护士62.80%有职业倦怠
调查分别于2003年7~8月、2005年7~8月,两次对两家省级综合性医院、三家市级综合性医院、一家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六家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家民营综合性医院发放问卷,包括门诊、急诊、内科、外科、肿瘤、精神等多个科室,有效问卷共计1838份。
研究显示,护士轻、中、高度倦怠的检出率分别为20.71%、33.3%和8.79%。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情感耗竭,对工作产生紧张挫折感,对新到来的一天出现恐惧感;二是去人格化,对同事和病人表现出疏离和情感上的冷淡,将他们当物品一样对待;三是个人成就感低,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感觉自己在工作中没有任何进步。
同时,护士倦怠还与其所在医院级别、科室、工龄、婚姻状况有关。其中,省级医院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最高;急诊科护士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水平分值最高;急诊科和精神科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最低;工作6—10年的护士职业倦怠最严重;未婚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比已婚的严重。
护患关系并非首要因素
除了了解护士的职业倦怠问题究竟有多严重,骆宏博士说,研究重点在于从中寻求引起职业倦怠的具体原因,并且找到帮助她们解决问题的对策。
职业倦怠是一个动态过程,起始于职业压力,倦怠的出现是由于无法成功应对工作压力。研究发现,引起护士职业倦怠有专业地位、医患关系、专业知识、组织氛围与工作负荷五大压力源。专业地位上,护士们认为社会地位低、工资福利低;医患关系上,护士认为病人家属不礼貌、病人的过分要求、不礼貌、不合作给自己带来了压力;专业知识上,护士担心所学的知识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担心护理操作给病人带来痛苦、恐惧所护理的病人突然死亡;组织氛围上,护理管理者的理解支持不够、医生对护理工作过分挑剔、同事之间缺乏友好合作气氛等会给护士造成压力;工作负荷上,护士感觉到工作量太大、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等等。
出乎研究者预料的是,护患关系在五大因素中并不占首要位置。骆博士分析说:“工作中,护患关系是肯定会遇到的问题,不少护士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
职业倦怠就是心理亚健康
职业压力会引发职业倦怠,而职业倦怠又会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心理学家把职业倦怠称作是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这项研究对职业倦怠的护士进行GHQ评分(2005年由世界卫生组织组织的浙江省精神疾病调查中将12项GHQ≥4分作为筛查精神疾病高危险人群的标准),结果显示,在829例轻度以上职业倦怠护士中,精神疾病患病高危险率达40.29%,而在116例高度职业倦怠护士中,精神疾病患病高危险率达57.76%。
正因为如此,面对职业倦怠,有效的干预措施非常重要。骆宏博士说,传统的干预方法侧重于减轻压力,而分析引发护士职业倦怠的五大因素,“提高个人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更重要。”
研究提出四大应对策略:效能增强、意识提升、目标实现、支持寻求。具体说来,职业者需增强个人自信,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据此设定切实可行的远、近期工作目标,平常工作中遇到困难,主动向周围的同事朋友请求帮助。“这些策略对其他职业的倦怠同样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