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到线下去,到基层一线去!今日起,浙江在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媒体记者将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市场等,入基层,听民声,反映民情、联系群众、深入现场,推出“入基层 听民声”——短、实、新、多、快新闻专栏。力求展现短小精悍的文风、实实在在的作风、贴近生活带有体温的报道,多媒体多手段和及时快报的网络传播特色。

  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民生帮帮帮》、《警察出更——记者蹲点派出所》等发自一线的专栏报道。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浙江省文艺家开展采风活动
·【走基层】自办养殖场网上卖肉 大学生猪倌生意火
·走进缙云胡源乡胡村村:茶农品茶话茶艺
·杭城四五万菜贩外地人居多 记者体验他们的生活
·“百科全问”走进社区 幕后专家团点燃读者热情
·“凝聚网络力量 真心服务网友”本网采编人员走进社区
·关注玉树无电学校 萧山供电局将定点援助玉树曲新村小
·廿八都农房改造记:农民的“老念头” 江山农村的新愿景
·浙江农业市场化和品牌化有两大法宝:农民信箱和展会节庆
·重抓生产源头 浙江着力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走基层 正文
记者走进建筑工地 随老夫妻一起当“钢筋工”(图)

老刘夫妻正在工地上快乐工作。 本报记者 李震宇 摄

   浙江在线09月15日讯 在微博上看过这样一句话:有人问一个正在垒砖的建筑工人,你在干什么?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建一个城市。

  来自安徽安庆的刘良新、余林香是一对在杭州打工多年的夫妻,也是这个城市最基层的建设者。老刘今年50岁,妻子45岁,夫妻俩每天在工地上辛勤地工作着。记者跟着他们,体验建筑工人的艰辛与甘苦。

  搬了一吨钢筋,让我差点散了架

  早晨6时,记者来到长城建设位于益乐路和丰登街交叉口的工地时,工人们已经忙碌了半个小时。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老刘夫妻,老刘今年50岁,夫妻俩的身材都很瘦小,却带着建筑工人常有的干练。

  他们都是钢筋工,专门负责用弯曲机把不同直径、不同长度的钢筋打弯,做成符合工程需要的各种固定架。

  记者赶到时,他们正把4根直径约1厘米、长约1.5米的钢筋并在一起,将一头抬放到弯曲机台面上的钢柱间。我的任务是和他们一起,把这些钢筋加工成为“箍筋”。老刘做得相当熟练。粗算一下,不到50秒,一个“箍筋”就做好了。可我试了一下,却发现根本没看起来这么轻松,钢筋又重又硬,不一会儿,我就累得满头大汗了。

  老刘夫妻干活的地方是在建筑区西边用木板搭建的平台上,从7点开始,阳光便直射到他们身上,气温也从20℃一路攀升到30℃,虽然汗流浃背,但是夫妻俩并不休息,只是间或喝口水,老刘抽空点上支烟,就算解乏了。

  “这么辛苦,周末可以休息吧?”

  “我们没假,下雨天就是放假。”老刘挺坦诚,他们盼着每天有活干,“干一天就有一天的工钱,毕竟大家是出来挣钱的。”

  上午10点半,下班时间到。我粗粗点了点,一个上午,我们的“战绩”是:300个“箍筋”和80个“墙板筋”,搬运的钢筋将近1吨。当然,大部分都是老刘夫妻完成的。

  打工20多年,在老家给儿子“挣”了一栋楼

  老刘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老家出来打工的。做建筑工的20年来,他去过安庆,到过合肥,最远跑过哈尔滨。最近10年,他都在浙江各地的工地上打工。按老刘的话说就是浙江老板讲信用,讲信用的地方活好干、钱好拿。

  下午的活更重了。到工地时,机器旁边已经堆好了三四堆钢筋,制料工人还在不断把剪好的钢筋抬过来,这些全部需要做成“墙板筋”。

  老刘夫妻干活很认真,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虽然是点工,没有工作量的要求,但是实诚的夫妻俩还是想在下班前多做点。这在他们看来,是做人的良心。

  干的活久了,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休息的时候,老刘总爱看一眼自己的手机。

  听到记者打听,老刘停下手中的活,拿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四周有围墙的独门小院,两层的小楼,一层有4间、二层有3间。老刘笑着说:“看!我给儿子盖了楼,这是打工20多年挣的。”说这话的时候,老刘一脸的骄傲。他们的儿子今年24岁,在温州做阀门工。

  “楼都盖了,儿子也工作了,为什么还出来打工?”

  老刘的妻子接过话茬:“还能干得动,就多挣点钱,给儿子娶个媳妇、成个家。”

  简单的夫妻,温暖的理由。

分享到 转播到浙江微博浙江微博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开心网 人人网 人人网 推荐到豆瓣 豆瓣 搜狐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