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水社区

丰收

美丽的新社区
美丽乡村全新嬗变希望田野畅想金色平湖
水,在洁净后,更有活力;田,在着色上,更加绚丽;房,在改造中,更加集聚。走进平湖,原本在平原农村常见的一景一物,被打造得如此精致而有韵味。
近年来,平湖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金平湖·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蓝图,积极打造新农村建设金品牌,已经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
以毛主席批示推广新仓经验为主题的“合作之源”东线,以油菜花等乡土景观观赏和农耕文化体验为主题的“菜花飘香”西线,以农家乐、渔家乐休闲体验为主题的“滨海新城”南线,以优势产业展示、采摘体验和农村新社区参观为主题的“瓜果田园”北线……平湖美丽乡村四条精品线,一路风景一路歌。它们同“一环”和“八区”,即围绕平湖建成区边缘乡村景观环和包括东湖休闲观光服务区、乍浦现代港口游览区、广陈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区在内的八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区一起,勾勒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平湖农村新画卷。
2011年至2015年,平湖将通过5年时间建设,全市60%以上的镇街道将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80%以上的村创建成为美丽乡村,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点一景观”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平湖的农村,是一片幸福的土地。在这里,人们生活幸福有保障。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公共服务不断延伸,社会保障不断完善。那么,是什么推动平湖的新农村变得如此富饶、秀丽、幸福?平湖的做法或许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第一,强大的组织保障。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充分发挥各创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扎实的资金保障。除了积极的公共财政投入,充分发挥市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还引导镇村积极多方筹集资金配套投入;第三,良好的机制保障。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例会督查机制、工作考核机制、项目管理机制、长效管理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
“什么是富裕?”“有金钱就是富裕吗?”“什么是幸福?”“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就幸福吗?”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后,这些问题随之也就成了平湖农民思考的内容。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这是大多数已经走上富裕之路的人们形成的共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区域的魅力所在。平湖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积极转变农村文化发展理念,强化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保护和开发互促共进。在杭嘉湖平原,平湖向以出产沙甜可口的西瓜出名。在民间,种西瓜、品好瓜、刻瓜灯、展瓜灯、赏瓜灯是平湖的一大传统习俗。经过多年整理开发,西瓜灯文化节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艺术节。“平湖西瓜灯”被列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项目。同时,通过加大传承和弘扬力度,钹子书、九彩龙等一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发掘和培育。
农村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单向输送,更重要的是提升农村文化的自身“造血”能力。对此,平湖各级党委、政府具有深刻的认识。一方面,始终注重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通过配足配强市、镇街道、村三级文化管理人员,加大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组建了一支精于业务、乐于奉献、专兼结合、覆盖城乡的文化骨干队伍;加强管理和指导,积极培育农村业余文体队伍,不断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连续多年举办“欢乐平湖”——镇街道文化走亲、“欢乐平湖百村演”等系列活动,着力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特”文化精品,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化、特色化;积极培育农民群众自办文化,通过开展才艺大赛、农民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全面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新平湖。如今,平湖的“两富”图景动人,平湖的农村洋溢着新时代生活的朝气,平湖的秋月也在这样的大地上空,别样美丽。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