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5户人家25年间 |109本日记 3万段视频 一个丽水“斜杆摄影师”视角的25年

字体:
—2025—
07/17
08:38:53
2025-07-17 08:38:53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邬敏 邱建平

  “1985年理发涨价了,洗照片的价格没有涨价。”

  “丽水撤地设市那天,天气晴,到今年已经25周年了……”

  於慧彪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

  他的日记本挺有意思。44年,15000多天,写下109本日记,1100多万字。平均每天,700多字。

  小小的日记本,装着一个时代。

  他的摄影集挺有意思。换了松下、索尼、佳能、三星牌四款摄像机,为25岁的大女儿拍摄了1213天视频,时长8326分钟;他的足迹遍布800多个村庄,拍摄300多个剧团,结识900多名演员,参与2500多场演出,累计拍摄50多万幅照片,都与婺剧有关。

  小小的相机里,装着城市记忆。

  他的收藏品也挺有意思。从传呼机、小人书、胶片机,到桌椅板凳,瓶瓶罐罐,都成了展柜里的“宝贝”。

  小小的工作室,装着大大的历史。

  日记

  於慧彪,为啥这么有意思?

  他把这归咎于有趣的生活。

  每天的生活日常,他都写进日记里。

  自1981年提笔,至2024年底,日子数过去,1.5万多天,日子多长,他的日记就记多长。

  丽水撤地设市这25年以来,日记字数750多万字,平均每年30万字,平均每天800多字。

  一个个日记本里,写出了年过半百的普通丽水人的成长全过程,写满了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等故事,成了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

  1985年10月20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家店,本年我先只花一角八,后来二角六,然后三角也剃过,今天则涨到三角五了,太气愤不过。”

  社会物价的波动,透过普通理发店的物价就能窥见一二。这一年,丽水市区一家普通理发店,一个大人剃一次头,需0.5元,像他这样的小孩,只需0.35元。而在同一家店,一年内就提价四次。

  这一年,物价变化最为剧烈。

  洗照片的价格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1990年1月,他在丽水解放街冲洗2张5寸彩照,花费1.4元。2025年5月,他同样在这家店冲洗10张5寸照片,价格是7元。

  他惊奇地发现,35年来,同规格照片冲洗价格始终保持7角,堪称价格最稳定的服务。

  在他的日记里,文字在“流动”,街巷店铺也“流动”起来,时代发展得以具像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丽水最繁华的大众街,全长约600米。1988年,他记录下187家商铺的名称;2012 年,他带着女儿走进街巷重新登记,商铺数量减少至148家。店铺门面变大,但数量减少,其中不到10家门面“营业”如初,真正未改名称的,仅剩兴华广货号和大华照相馆2家。

  2000年7月18日,丽水撤地设市。他在当天日记这样写道:“周二,晴。今日上午,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为这桩大事,局里带‘长’字的领导都去开会了,单位里只剩我们六个‘小兵’……”

  在时间的比对中,城市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4年的日记显示,当时整个丽水城区,五六层楼的房子仅有五六幢;如今,放眼偌大的丽水城,二三十层的高楼已数不胜数。

  在随笔《日记人生》中,於慧彪记录下了许多“日记之最”:“目前最长的一天日记25000多字,记的是爷爷去世的日子;最少字数的日记,只有一个标点‘!’,是高考结束的第二天;最多的一年日记,写了109万字,是1992年,当时在部队;最多一个月的日记,1992年12月,写了24万多字……”

  “他老老实实地把一切生活瞬间全部叙述出来了。这是家庭史料,也是家世叙述,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对於慧彪,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咏吟先生曾这样评价。

  镜头

  午饭时分,於慧彪先没动筷,而是对着餐盘里的食物按下快门。农家豆腐、油爆鸡肉、西红柿蛋汤外加一碗米汤,成了镜头里的主角。

  他的手机里,他的一日三餐,拼成了《餐桌时光:8000顿饮食档案中的滋味图谱》。

  四十多年前,他用文字记录过除夕菜肴。

  十多年前,他开始为每年的除夕菜肴标注菜名。

  2018年起,他坚持拍每日三餐,辅以当日邂逅的一棵树,已积累8000多顿饮食档案。

  “每天邂逅的一棵树,不会重样吗?”我们问道。“不会啊,路上的树各有不同,今天是杉树,明天就是樟树,梧桐树……”

  “生活可太有意思了,我喜欢记录。”“照片不骗人,我用影像资料真实地留存下来,不断刷新幸福感。”

  说起摄影,於慧彪目光炯炯,眼睛里发着光。

  几十年来,於慧彪使用过4款摄像机、19台照相机。在於慧彪多年来的摄影生涯中,“对照”是始终贯穿的主题。他把更多的镜头,对准拍摄对象的前后变化,聚焦一些不起眼的普通事物。

  2020年10月1日,丽水市摄影博物馆,“一城山水20年”——庆祝丽水撤地设市20周年暨丽水市第四届摄影艺术展上,於慧彪的《20年50万秒:她与丽水同成长》,成为展览的焦点。

  2000年11月5日,於慧彪的女儿於乐怡出生。前100天,他每隔十天为她拍一组照片;百日后,每月为她留影。女儿四岁时,传统的胶卷相机已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他又买了数码相机,隔三差五给女儿拍照。

  20年来,他为女儿留下了2万多张照片,并将其中的2000多张洗了出来,装了满满10本相册,每张照片,以诗句形式,配上文字。

  於慧彪还先后买了松下、索尼、佳能、三星牌四款摄像机,为女儿拍摄了1213天视频,总计时长8326分钟,这些视频被於慧彪刻进了视频光盘、移动硬盘里。

  这些影像与文字档案,在时光褶皱默默存档,琐碎日常酿成专属记忆。

  除了女儿,他也把自己放进了照片里,他在同一位置拍摄,记录下数十年变化。这组摄影作品《同位置对照 数十年变化》(组照10幅),亮相了2019“丽水再出发”国际摄影节。

  10幅照片,横跨20年。

  “原来的大观亭破旧已翻新,水泥墩变成石狮子;原来的茉莉花园消失,围栏圈地待开发;钟楼改建旁长树,脚踏车成了电动车;曾经巷弄中的土墙木房,如今成了新楼;原先的解放街工地变闹市,泥土地修为宽马路;原来办公室木柜成铁皮,算盘淘汰成电脑等……”

  《祖宅门前四代人,时移境迁四大变》这组照片记录着,莲都区岩泉街道青林村,一家直系四代人——於慧彪的爷爷、爸爸、女儿以及他本人在青林村祖宅门前同一位置的影像以及他们背后的青林村环境。

  这组对比照,时间跨度长、变化大,从爷爷时代的土木屋,到爸爸身后的混砖房,再到本人背后的拆迁中的挖掘机,最后到女儿周围的拆迁废墟。十年间,在於慧彪的记录下,老国道架起灵山桥、豪华大酒店拔地起、老城墙坍塌再修缮、水岸乡村开发新民居、江滨造出防洪景、农村文化礼堂改造更新……

  背景在变,城市的模样也在变。

  自2011年起,他专注于婺剧专题摄影创作。15年间,足迹遍布800多个村庄,拍摄300多个剧团,结识900多名演员,参与2500多场演出,累计拍摄50多万幅照片。

  2015年,他开设业余婺剧工作室,系统搜集、整理、编辑婺剧相关的文字、音像资料。2013年至2024年期间,共发表102篇戏曲图文报道,真实展现21世纪婺剧世界台前幕后的生存状况。

  2014年,编印含120幅图文的《婺戏魅影》,以照片为载体讲述婺剧故事;2024年,推出360图的《婺戏掠影》,凭借独特三维画面带来立体观赏体验。

  当记者戴着VR眼睛,照片里的月球立马变得圆滚滚的,海鸥从画面上振翅飞翔,台上唱婺剧的演员也“动”了起来,和台下观众互动……

  摄影,他总能找到有趣的点。於慧彪多次参加国际摄影节展览,在全国、全省的比赛中屡获奖项。

  2020年12月,他的摄影作品《一村百龙图》入围第四届宁波国际摄影展。2020年12月,他的摄影作品《丛培成与张凤云》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一个也不能少——全国脱贫攻坚摄影展”。

  旧物

  於慧彪收藏的东西,有点特别。

  “我珍藏着自己用过的每一部手机,也留存了爸爸、妈妈、妻子、女儿、姐姐、姐夫等亲人使用过的诺基亚、苹果、腾达等品牌机型。”於慧彪说,自己用过的手机至今共14部,第一部购于2000 年8月,是摩托罗拉,其手感至今仍是所有机型中最佳的,目前使用的是华为P70。

  在丽水市“请听档案说”主题活动上,一台长桌,装不下於慧彪的收藏品。

  於慧彪,是个怀旧的人。生活中用过的物品,大多“敝帚自珍”,半个多世纪来,在他收藏的“宝贝”中,有大量的连环画、火花、邮票、香烟壳、火柴盒、糖果纸、古今钱币、银行存折、旅游景点门票、全国省市粮票、纸质地图……

  他说,自己记事起外婆就有收藏物件的习惯,在外婆的影响下,他也慢慢喜爱上了收藏。

  他小学、中学、大学课本和部分试卷,以及部队的生活用品,见证他成长的与他相关的260多本各种类型的证书,甚至还有他40多年前穿过的一件棉袄,都被完好地保存着。

  2018年,莲都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时,在原油泵厂设置了一列七节车厢的“时光印迹展”,唯独正中间的第四节车厢是展示个人的物品,这一节就是“於慧彪的时光”。

  这节“专属车厢”,记录着於慧彪的学生时代(1978-1989年)、於慧彪的军人时代(1990-1994年)、於慧彪的工作时代(1995-2018年),1978年他的少先队员入队誓词、1978年的人民银行存折、1978年他的语文数学考卷……看到这些40年前的老物件,参观的市民群众都睁大了眼睛。

  44年如一日的日记、8000顿饮食档案、50万幅婺剧照片,是一个人用“微观叙事”记录城市变迁。

  於慧彪,性格有着多重色彩,他本人也有着多重属性: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丽水市高级人才联合会会员、丽水市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丽水市作家协会会员、丽水日报社特约摄影记者、莲都区政协文书专员、莲都区婺剧促进会会员,以及驻村第一书记和文化特派员等。

  时间,仿佛被他掰开了几份,每天24小时的时间轴里,有这么一个丽水人,在不同的时刻间,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记录时代。

  城市的记忆,落在个体身上,无非就是生活的碎片和鲜活生动的细枝末节。

  於慧彪,一个“有意思”的人,他的“有意思”,无形中记录了时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摄影师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他的收藏品也挺有意思。从传呼机、小人书、胶片机,到桌椅板凳,瓶瓶罐罐,都成了展柜里的“宝贝”。小小的工作室,装着大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