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在9月4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强化政府推动、强化社会发动、强化政策研究、强化市场培育,从政策、规划、组织、执法、基建、技术路径等方面,坚持不懈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12月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动员会。车俊书记出席会议,袁家军省长讲话,号召全民行动起来,坚决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
垃圾治理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是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听取浙江省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汇报后作出了“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置系统”重要指示,省委书记车俊在常委会上指出,要强化政府推动、强化社会发动、强化政策研究、强化市场培育,坚持不懈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我们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行动起来,坚决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早在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高度重视垃圾收集处理工作,作出了生态省建设和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让垃圾分类回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揭开了垃圾分类的序幕。这些年,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初步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截至今年11月,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110座,设计处理能力5.9万吨/日,实际处理能力6.5万吨/日,其中焚烧处理占比68%。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9.9%,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40%的建制村。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决不能让垃圾问题成为“两个高水平”建设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一)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等“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些年,浙江治水、治气、治违,治城、治乡、治土,无不表明,污染防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要把垃圾治理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以点带面,加强污染防治,开展环境整治,推动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统的循环链接,切实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
(二)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迫切要求。我省年生活垃圾量2500万吨以上,日均约6.85万吨,相当于每天28个专列。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更加向往天蓝、水清、地绿的人居环境,向往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品质。同时,生态环境也是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招商引资的资本,环境搞好了,才能赢得客商、赢得投资、赢得发展、赢得未来。我们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切实把垃圾治好,营造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让浙江成为全国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三)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垃圾革命。”垃圾治理攻坚战,事关绿色发展、事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环境变革。一个地方的美,是内外兼修、由内而外的美。垃圾治理,既要治“面子”,更要治“里子”,还要治“根子”。我们必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为方向,积极倡导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建成美丽中国示范区。
(四)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是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迫切要求。人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垃圾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治理成效直接体现公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的水准。这需要全社会一致行动起来,既解决垃圾污染问题,也要全面提升居民素质、推动城乡文明建设、助推社会文明升级。垃圾治理,点多、线长、面广,我们要动员全省广大人民群众,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日常习惯做起、从房前屋后做起、从街头马路做起,人人参与垃圾治理、人人共享生态红利。
同时要看到,当前我省垃圾分类处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垃圾分类处理的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部门协同监管工作机制、全民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对照“前端源头分类精准化+中端收集运输规范化+末端处理设施标准化”的先进模式,亟待建立全链条的协调管理机制;二是垃圾分类处理标准仍然缺乏,垃圾类别、标志、品种、投放、回收等具体标准不明确、不完善,导致垃圾分类处理依据不足;三是末端处理设施滞后,垃圾处理设施的“邻避效应”和人地矛盾越来越凸显,新建设施选址落地成为普遍存在的难题,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和技术手段也跟不上,垃圾设施处置缺口长期得不到解决;四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渠道不畅,垃圾回收利用、向再生资源转化率不高,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回收利用链条;五是居民垃圾分类还需要加强引导,长期养成的垃圾混投混弃的习惯还没有根本性扭转。对这些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创新,切实加以解决。
二、强势推进五大行动,坚决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强力推进“垃圾革命”,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为突破口,对生活垃圾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手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走在全国前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置系统”的要求,实现生活垃圾治理攻坚战“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决胜”:
第一步,“一年见成效”。到2018年,全省设区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分别达80%、50%以上;新增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示范村各200个;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
第二步,“三年大变样”。到2020年,全省设区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分别达90%、80%以上;新增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示范村各600个;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第三步,“五年全面决胜”。到2022年,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两个基本覆盖;新增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示范村各1200个;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基本达100%。
(一)大力实施源头减量专项行动。要从源头上控制垃圾产生,到2020年实现垃圾总量零增长。举个例子,永康市舟山镇端头村126户、398人,以前平均3天运一次垃圾,通过垃圾分拣,垃圾量大幅下降,现在平均24天运一次,每天的垃圾只有25公斤左右,真正实现了垃圾减量化。一是生产环节要“控”。明年,要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整治,重点对农副产品、食品、礼品、外卖等过度包装进行整治,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减少包装材料过度使用和废弃物产生。二是流通环节要“限”。升级“限塑令”,对超市、商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整治,从严限制塑料制品使用。要强调的是,快递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垃圾产生的重要部位。今年“双11”期间,仅杭州市快递总量就达1.48亿件,同比增长41%。一方面,要探索快递包装回收方式;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快递企业使用环保包装。三是消费环节要“管”。加快制定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的管理办法,减少一次性消费产生垃圾。加强餐饮行业监督管理,倡导“光盘行动”,每年在全省创建文明餐饮示范点200个以上。四是投放环节要“准”。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市、县(区)、示范镇(街道)、示范社区(村)创建,每年在全省建成高标准分类示范小区、示范村各200个以上。深度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探索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实施智能投放、定点定时投放等试点,创建一批垃圾分类规范化商业街。大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明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要全覆盖,到2020年我省设区市城区范围内全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要抓住前端分类精准化,让农户愿分、会分、准确分,杜绝混收、混装、混运。
(二)大力实施回收利用专项行动。生活垃圾作为生产链、流通链、消费链的最后一环,与人群基数、消费指数的相关性很高,短期内可能有增无减。对此,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大垃圾回收力度,促进资源化利用。一要编制再生资源回收品种目录。对目录明确的再生资源品种,要加大回收利用政策支持,力争到2020年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以上。桐庐县比较典型,对全县146个资源化利用站生产的垃圾有机肥,统一收集、科学配比,年产“世外桃源”牌垃圾有机肥5000吨,效益突破600万元。二要优化布局垃圾回收网络。各市、县(市、区)要根据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消费习惯等因素,科学设置垃圾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交易市场。原则上,县城及以上城市要按照每1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乡镇、村要按照每2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要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农村垃圾回收站点,清理取缔违法占道、私搭乱建、不符合环境卫生要求的垃圾回收站点,引导各地合理选址、合法经营、合规回收。三要创新垃圾回收模式。探索“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实现“线上交投、线下回收”。积极引导环卫、物业、保洁、环保、物流等各方面,创新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方式,形成垃圾回收的协同机制和集成效应。四是培育垃圾回收骨干企业。针对垃圾分类普遍存在的“分不好、投不好、回收不好、利用不好”等问题,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技术强、网络密的再生资源回收龙头骨干企业。比如,余杭区“虎哥”回收项目,以1000户居民为单位,在每个小区建立垃圾回收服务站,投入200辆专用清运车,打造了一条从“家庭垃圾袋——小区服务站——清运车——分选总仓”的垃圾处置高速公路,实现了干垃圾不过夜、不出小区。今后,每个市、县(市、区)都要培育2家以上的再生资源回收龙头骨干企业,全省培育200家。
(三)大力实施处置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垃圾处置能力的高低,设施是关键环节。2013—2016年,我省垃圾产生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部分设施超负荷运行,难以满足垃圾处置需要,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尽快解决。一要抓紧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宁波市统筹推进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启动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建设两年攻坚行动,中心城区已全面关停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焚烧处理,垃圾处置能力达10050吨/日,基本满足当前处置需要。宁波市垃圾分类公益环保项目获得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各地要细化制订垃圾前端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置等专项规划,并纳入当地的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二要加快实施静脉产业基地建设行动计划。规划建设一批静脉产业基地,加快发展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等静脉产业。开展省级静脉产业试点基地(城市)试点,创建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试点。三要加快建设一批垃圾处置项目。按照“适度超前、安全环保”原则,坚持“焚烧为主、填埋补充”,加快建设一批垃圾处置项目,实现县城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和餐厨垃圾处置设施全覆盖。采取“一村一建”“多村合建”等方式,有序推进农村沼气处理、气化热解、焚烧等垃圾处置设施项目建设。禁止露天焚烧垃圾,逐步取缔二次污染的简易填埋、小型焚烧炉等设施,防止污染环境行为。四要加快提升垃圾处置技术。从国外看,通用的垃圾处置技术主要有3类:一是就地填埋,适用于所有垃圾类型,但占地面积和渗液问题广受诟病;二是焚烧处理,但“邻避效应”带来选址问题;三是堆肥技术,利用自然降解方式进行处理,但效率和效益还不够。要大力推进垃圾处置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处置快、无污染、可产能(能源)”的先进技术,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加强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无害化提标改造,对已封场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化改造,还地于民、还绿于民、还景于民。
(四)大力实施标准和制度建设专项行动。标准不明、制度缺失,是垃圾分类处理的突出瓶颈,要加快建立完备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标准体系和法规制度。一要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处理标准。目前,省建设厅正在制订《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要进一步明确生活垃圾产生源及排放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标准、大件垃圾收集和利用技术规范、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完善商品过度包装认定标准,做到有标可依、有据可查。省农办正在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标准,要进一步细化农村生活垃圾类别、标志、品种、投放、处置等具体标准。二要健全垃圾分类处理制度。目前,《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已在走发文程序,要抓紧上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要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分类好、少付费”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置收费制度。认真落实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制度。三要加快构建垃圾分类环境信用体系。建立垃圾分类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环境信用体系,将拒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义务并被行政处罚的行为记录纳入信用信息系统。
(五)大力实施文明风尚专项行动。一要在“八进”上下功夫。加强网格入户宣传,由社区工作者、楼道长、指导员、督导员等主动上门,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和厨房垃圾袋,让垃圾分类广泛进入家庭。比如,龙游县完善垃圾源头追溯制度,对每个垃圾袋进行三级编码,一级代码为垃圾分类号,二级代码为责任区区号,三级代码为户主代号,实现垃圾“见袋知主”。大力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商场、进宾馆(酒店)、进窗口活动,鼓励人人参与垃圾分类。二要在树典型上下功夫。积极推广金华农村垃圾“二次四分法”(农户先把垃圾分为“会烂”、“不会烂”2种,保洁员把“不会烂”垃圾分为“好卖”、“不好卖”2类,会烂垃圾进入阳光堆肥房,好卖垃圾由可再生资源公司回收)、郑家坞镇“1+X”党建引领(按照“就亲、就近、就便”原则,实行党员联系户制度,每个党员联系X户)、“我要换糖”(用可回收垃圾换生活用品)、“积分制”等一批垃圾分类典型,以先进事迹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以点带面、变盆景为风景。三要在舆论引导和监督上下功夫。大力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普及,推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垃圾分类公益广告,开辟聚焦曝光栏目,及时曝光垃圾分类不文明行为,鼓励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举报监督。发挥志愿者队伍作用,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
这里,我再强调下“厕所革命”。厕所是垃圾的重要源头,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早在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推进“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姓民生、生态环境、城乡文明的高度关切。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广大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关系国民素质提升和社会文明进步。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动“厕所革命”,加强各类软硬件建设,不但景区要抓、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三、加强协同作战,形成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的良好工作格局
当前,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困难更多、压力更大、责任更重、系统性更强。这是检验广大干部为民办事、锤炼工作本领和作风的大舞台。我们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勇于担当,上中下游一起抓、前中末端共推进,构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技术体系、政策体系、协同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切实做到指标到位、技术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监管到位,形成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的良好工作格局。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垃圾分类处理要建立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制度和体制机制。省里将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29个相关部门是成员单位。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垃圾分类规划、政策、产业、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统筹设计和组织实施。要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部门协调机制,按照“一三五、三步走”路径,定目标、定计划、定任务、定措施,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二要加强协同作战。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与危旧房改造、污水治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统筹起来安排,像抓治水拆违一样抓垃圾分类,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乡镇(街道)、到岗到户到人,实行“日巡查、周覆盖、月通报”制度,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省建设厅、省农办、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业务指导、技术支撑和监督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让垃圾分类处理形成闭环。认真落实《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主动接受同级人大和政协监督,人大和政协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整改落实。
三要加强多元投入。垃圾分类处理,需要各方携手。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PPP、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支持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生活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技术研发基地。湖州市美欣达环保企业在小区设立垃圾收集站,为居民发放手提式垃圾收集桶,通过“定点收集、定点存放、二维扫码、定人管理、定人清洗”,实现垃圾精准分类。各地要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技改、税费等政策支持,推动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
四要加强考核评价。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要把“一三五、三步走”目标任务细化分解为一系列具体指标,落实到每个市、县(市、区),分解到每个乡镇、街道,实行表格化清单式管理,让每个乡镇、每个街道、每个社区、每个物管都知道目标是什么、指标是什么,该怎么干。要进一步加强考核,把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美丽浙江、健康浙江、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考核,也要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省建设厅、省农办等省级有关部门要分年度、季度、月度,对各市、县(市、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级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将各地进展情况和考核情况报省委、省政府。实际成效如何,关键要让老百姓来评价,鼓励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垃圾治理,人人有责,需要人人动手。我们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坚决打赢垃圾治理攻坚战,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