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全市建成面积

2017年

103.41平方公里

是1978年的 

数据来源:

谷歌卫星地图、义乌市委宣传部

1982年9月5日,一个长三百来米、宽八米的马路市场在义乌稠城镇开放营业。

36年后,义乌和这座市场共生,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

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表示:“义乌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

它是中国300多个县级市之一,却吸引着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多名外国商人到这里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这里汇集着26个大类、180多万种商品,它们出口到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

GDP增长率:义乌 VS 浙江

数据来源:义乌市政务公开平台、浙江统计信息网、义乌市委宣传部

义乌:1978 VS 2017

数据来源:义乌市政务公开平台、浙江统计信息网、义乌市委宣传部

回望40年前,义乌只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农业小县,人多地少田又薄,那时候的农民,摇着拨浪鼓,串村走巷,吆喝“鸡毛换糖”,获取一点点薄利。

渐渐地,挑着货担的农民开始在街头摆摊聚市。直到1982年9月5日,义乌历史上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开业。同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允许经商办厂、允许长途贩运、允许转包土地。到1984年底,义乌进一步确立了“兴商建市(县)”的战略。

从此,义乌叩开了财富的大门。

下一页 >

您已逛了7月26天3小时26分,共光顾37100个摊位。

义乌市场主体培育的“加速度”

  • 用时30多年

  • 用时6年10个月

  • 用时2年8个月

  • 用时1年11个月

数据来源:义乌市委宣传部

于是,到义乌做生意当老板,成了许多人的致富之路。

2018年9月,义乌市场主体总数已突破43万户,日均新增325个“老板”。全国1万户“老板”里,有40户来自义乌。

您已浏览网页,在此期间有老板即将诞生。

从小商贩到大商家

何海美1958年出生

义乌第一批个体户之一,也是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女主人公骆玉珠的故事原型之一。

1978年

何海美一家全靠丈夫一月33元的工资艰难度日,无奈她提着篮子在电影院门口“打游击”卖起画片,电影《红楼梦》在义乌播了三天,她的画片也卖了三天,赚了足足150元。

日积月累,很快她成了“万元户”,到1980年,她的存折上已有5万元存款。

1982年

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开业,然而当时的工商部门对商品种类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何海美在卖的尼龙袜子就被没收了。沮丧的她在街上遇见县委书记谢高华时,追过去责问:“上海城隍庙市场可以卖童装、袜子,为什么义乌市场不能卖?”

一个月后,谢高华邀请她参加全县乡镇以上的干部会议,并明确提出:要引导农民进城经商,大家都不要眼红,谁若眼红要整他们,绝不允许。

谢高华说完,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何海美激动地哭了起来。

从此,何海美跟随着义乌的发展,没有停过脚步。她经营的商品越来越多,年历、太阳帽、百褶裙、围巾……什么好卖就卖什么。

1984年

何海美看到从香港回来探亲的朋友穿着时髦的百褶裙,她萌生“前店后厂”的想法:既然这种裙子只有在香港可以买,何不自己生产自己卖呢?

经过多方打听,何海美在苏州绣品厂以10万元购得一台闲置的进口定型机,厂方技术人员带着机器来到义乌,安装以后,机器却不能运行,技术人员不告而别。

这一意外让夫妻俩束手无措,丈夫无奈开始研究机器,拆拆装装地过了数十个白天和黑夜,这台长期瘫痪的机器竟然动了起来,并且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从此,她的营业额直线上升,商品更是供不应求。

1996年

何海美进入了宾王服装专业市场;2000年,何海美打通中东、东南亚等地的市场,她卖的围巾在伊拉克尤其畅销;2008年10月,何海美搬入国际商贸城四期,主打围巾生意。如今,她正谋划着对围巾种类进行调整。“再过两个月,我这里会有大变化,有最高档的羊绒围巾、真丝围巾。”

2014年11月20日

何海美作为义乌市场经营户杰出代表,将几十年前义乌人艰苦创业时摇过的拨浪鼓赠送给李克强总理。现在,这枚拨浪鼓已被转赠给了国家博物馆,将义乌精神镌刻在了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中。

2018年7月13日,义乌获国务院批准,成为新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之一。国际市场的开拓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让更多人投身市场寻找商机。

数据显示,非本地经营者的比例从2003年的26%上升到了2017年的70%,截至目前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已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数量占全省48%。

另外,当前义乌电商主体总数高达11.7万户,占全省的三分之一。2018年新设电商主体3万多户,每新增两名“老板”种就有一名是网商“店小二”。

在“中国网店第一村”青岩刘村,就聚集着全国2.5万多名电商创业者,平均年龄是25周岁。他们经营着4000多家网店,年销售额可以突破60亿元。电商还带动了当地人的收入,这里年人均房屋出租收入近6万元,一年全村租金总收入达到1.02亿元。

< 上一页 下一页 >

义乌从“小”起家,小商品、小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培育和积累,终于造就了大产业。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10件饰品中,有7件产自义乌;平均每10个人中,有4个人脚上穿着义乌产的袜子,或衣服上用着义乌产的拉链;平均每10个人中,有3个人的无缝内衣上,贴着“义乌制造”的标签。

“义乌制造”,从早期市场经营者为降低商品成本而自发开创的“前店后厂”模式起步,渐渐走出了一条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的工业化之路,形成了饰品、无缝织造、袜业、拉链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

如今,义乌已有1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省级工业区,工业企业有2.67万家,形成了以半导体照明为主导,信息光电、智能制造、时尚服饰为特色的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中欧班列运行示意图

小商品走向大世界,离不开义乌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在超大市场规模的培育下,形成了公路、铁路、空路、海路、邮路、网路和“义新欧”中欧班列、“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八端齐发的义乌全球物流“八路军”。2018上半年,义乌邮政和快递业务量达11.23亿件,超过北京位列全国第五,其中跨境快递达到3765.17万件。

货畅其流,更离不开义乌近年来的改革和创新。

2009年,义乌设立了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县级市海关,在不靠海、不临江的义乌奋斗的商人,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货物进出口的海关业务。

2011年3月4日,义乌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为首个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开创了市场采购“一站式”等便捷服务模式。

2014年11月18日,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从义乌发车,成为义乌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力量,一个崭新的“丝路新起点”在这里展开。

截至目前,义乌已开通至中亚、西班牙、伊朗、阿富汗、俄罗斯、拉脱维亚、白俄罗斯、英国、捷克等9个方向的国际货运班列,沿线设立了5个物流分拨点、8个海外仓,辐射35个国家。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商选择在这座小城落脚做生意,他们的商品不仅卖给中国人,也要从这里出发,卖给全世界。

这幅光景,对40年前“鸡毛换糖”的义乌人来说是奇迹,而今天的义乌,就是奇迹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