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入主后的浙江证券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国内证券、金融界颇为关注的话题。
有着15年历史的“浙证”是从2002年8月29日开始其新航程的。那一天,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北大方正集团以2.295亿元现金收购浙江证券51%的股权。
“浙证”陷入困难的触发点是因为其违规经营遭监管部门重罚,是发生在金融领域的个案,但从中也折射出证券业界深化改革的紧迫性。
“这些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国有经济在金融领域极强的垄断地位掩盖了其体制、机制的弊端。而当外资和民营资本纷纷入场,竞争加剧,加上股市不振、券商佣金下调时,这些问题就浮出了水面。”现任浙江证券董事长、总裁李华强认为,引入“方正”充分表明了决策部门变革图强的决心。
“浙证”首先在内部开始了大规模的规范化改造。
由于受罚被停止自营业务,证券承销等投行业务也被暂缓,上下全靠经纪业务一项收入,加之股市不振,经营压力陡增。“浙证”出台了鼓励员工退岗休养的政策,“减员增效”,到去年末,共有128位员工办理了内退手续,占员工总数的20%以上。这项涉及员工个人利益的改革进行得颇为谨慎:内退工资标准加上公积金、养老和医疗保险,平均每个月仍有3000多元。到内退员工全部退休,公司总共要承担3538万元。
“走的人不能让他们难过,留下来的人也不会有轻松日子过。”定岗定编、竞争上岗,调整机构设置,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工效挂钩,推广财务及电脑主管委派轮岗制,制定了30多万字的公司规章制度……事实证明,这些企业改革的“常规套路”同样适用于国有金融机构。最直观的一个变化是,全面划小核算单位,并实行新考核办法后,证券营业部的总经理们成本控制意识明显改观:深圳一部的总经理停用了自己的奥迪轿车,武汉营业部3位负责人到杭州开会自愿加铺挤在一间客房里……
与此同时,为在规范运作的轨道上寻求法律的保障,“浙证”成立了法务部,除有2位专业律师外,还聘请了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作法律顾问。公司资产管理部则通过剥离不良债权、回收不良债权现金、清理非证券不良投资等形式处置了5000多万元的不良资产。
改革要活血也要敢于换血,尤其是金融行业,其从事的经纪、委托理财、投行业务等金融产品依赖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智慧。公司从各地聘请了一大批人才充实到管理团队,还从深圳国信证券请来了国内电力行业证券研究的“第一品牌”朱宝和博士主持浙江证券研究所。
机制改造的同时,新公司也在寻求改变单一的国有产权制度。目前,“浙证”已完成了新一轮增资扩股的谈判。
“方正”入主后,浙江证券还有18家股东,他们也对改革进程表示满意。更令他们宽慰的是,改革辅之以清欠、盘活资产,2002年公司实现了盈利。
北大方正“相中”浙江证券主要是出于资本运作方面的战略考虑,同时也考虑到:尽管“浙证”困难重重,但整体来说仍是一块相当不错的资源,此外浙江经济发展快,民间资本丰厚,上市和拟上市公司也多。特别是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李华强由衷地感到浙江政府部门的开明、务实,讲效率。由于历史原因,“浙证”股权变更的法律手续迟迟未予完成,而在证管部门和浙江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浙证”在2002年下半年完成了全部工商变更程序。
面对一波三折的股市,李华强对未来却满怀信心。他说:“大不是美,小不是美,由小到大才是美!”
新闻资料:浙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曾是国内首批具有证券主承销资格、证券投资咨询资格和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的公司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B股业务的公司之一,并拥有上交所极具象征意义的001号红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