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群众工作室 > 记者调查

老旧小区改造后仍存“暗病” 如何做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2024-01-18 12:40 来源: 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 孙婧宜

  浙江在线1月18日讯(见习记者 孙婧宜)“从外面看它翻新了,一切都很好,但里面真是一言难尽。”2023年4月,杭州网友熊女士曾向浙江在线“群众工作室”反映,由于物业不作为,自家居住的天海阳光地带小区卫生环境堪忧,内部管理混乱不堪。接到记者反馈,属地开欣社区表示将把面临问题逐一商讨,让小区管理走上正轨。(此前报道:住得有“面子”没“里子”?网友爆料阳光地带小区不“阳光”)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天海阳光地带小区进行回访,得到业主反馈:新的小区物业已于2023年10月到位,小区环境有了改善。

  老旧小区换新“管家”

  有所改善但个别“暗病”仍存在

  “小区的环境好多了,主要是有人管了呀!”刘大姐居住在天海阳光地带小区十余年,见证了小区的变化。据她回忆,之前小区里电动车、三轮车胡乱摆放,垃圾杂物随意堆在楼道里,头顶上是租户自挂的晾衣绳和衣服,小区里简直到了“下不了脚”的程度。

  再次来到天海阳光地带小区,记者发现,电动车大多停放在黄线框定的停放区内,整体有序了许多,住宅区楼道内杂物有所减少,原本乱挂的晾衣绳被换成了统一的晾衣竿供租户使用。

电动车停放在规定的停放区 见习记者孙婧宜 摄

统一的晾衣竿 见习记者孙婧宜 摄

  熊女士告诉记者,2023年10月起,新换的杭州旷世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对小区进行了整改,“楼道打扫比之前勤快了,新安装了路灯、拆除了不用的报箱,环境确实改善了。”

  但一些问题仍存在,比如小区内的三轮车依旧泛滥、公共楼道里吊顶依旧处于破损状态等等。“有的是流动的三轮车,有的是僵尸车,导致小区广场内的活动区域严重压缩,老人孩子的活动很受限。”熊女士说。

破损的吊顶 见习记者孙婧宜 摄

小区内各类各样的三轮车 受访者供图

  对于业主的诉求,杭州旷世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方佳金解释称,由于小区是商住混合,三轮车属于一二楼的商户个人所有,很难完全杜绝。“目前物业正与业委会沟通,计划在小区内划定一块区域专门供三轮车摆放,保障业主们的活动区。”方佳金告诉记者,接下来,物业还将逐步对小区内其他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整改,比如电线和破损的吊顶等,争取给业主一个更舒适的居住空间。

  没人管或管不好

  部分老旧小区问题雷同

  “暗病多多”的天海阳光地带是个例吗?为了弄清这个疑惑,记者随机走访了多个杭州的老旧小区,发现改造过后的老旧小区外观变化明显,清理杂乱电线、铺装破损路面、更新房屋外立面、安装新路灯……老旧小区“靓”起来了,但个别小区实际隐患重重。

  孔师傅居住在位于西湖区黄龙板块的庆丰新村,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曾经,小区的用电、入网等线缆只能架空走线,形成一张难以治理的空中“蜘蛛网”,影响小区环境的同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改造后,线缆全部实现“入地”,小区看上去清爽了许多,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20米的距离,不包含绿化带里的,路面上光窨井盖就有十几个,真的需要这么多吗?”原来,改造过程中,老旧管网需要更新改造,还要增加新的功能,导致小区内的井盖数量增加了一倍,不仅不美观还可能存在安全问题,有些甚至存在高低差,孔师傅指着如补丁般铺在地面上的井盖,感到很无奈。

庆丰新村地面上随处可见的井盖 见习记者孙婧宜 摄

井盖的高低差 见习记者孙婧宜 摄

  此外,小区内的污水排放、车辆停放、路灯规划等问题依旧突出。家住一楼的张爷爷告诉记者,由于污水管道的问题,他家下水道每过几个月就会堵一次,每次找社区帮忙疏通,通畅了一时却难以治本。停车方面,停车位数远远低于车辆数,“我们的院子一共有175户居民,停车位却只有20个,先到先得,没人管,停不进来只能自己想办法。”孔师傅说。

隐藏在树丛中的路灯 见习记者孙婧宜 摄

  随后,记者陆续前往闸弄口新村、胭脂新村、施家花园、水星阁、古荡新村等多个老旧小区,发现部分老旧小区也有着“通病”。闸弄口新村业主王师傅告诉记者,遇到一些小问题,能自己解决的业主们大多自己解决了,但老旧小区呈现出的一些安全隐患让他感到忧虑。“小区里的停车位非常紧缺,尤其是晚上,没位置停车,车主们只能随便找空地停,但凡出一点事故,消防车都进不来!”王师傅说。

闸弄口新村被堵占的消防通道 见习记者孙婧宜 摄

  提高居民参与度

  老旧小区才能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老旧小区住得有“面子”没“里子”的根源究竟在哪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徐林分析,一部分老旧小区在改造过程中存在误区,认为只要把房屋改美观就行了,实际上,老旧小区改造是一个复杂的命题,配套设施建设、社会治理等缺一不可,当改造不考虑居民生活、娱乐、休闲等实际需求,不顾居民参与感,后续管理跟不上时,老旧小区改造后的“暗病”就很容易产生。

  徐林认为,老旧小区改造主要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对空间的改造,一个是治理层面的改造。空间改造上,应当围绕消防、供排水、公共服务设施、娱乐休闲等领域做好明确且合理的改造规划。治理层面,则应当提高居民参与度及物业管理能力,通过成立居民自组织等方式让更多居民与物业、社区等一起加入到改造前中后的各个环节,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两个层面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老旧小区“里子”问题。

  近期,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的浙工新村老旧小区改造新模式引起广泛关注。它改变了过去政府兜底的局面,通过成立居民自主更新委员会,委托政府部门实施项目改造,在近100%居民同意的前提下,由居民自主更新组织向政府提交自主改造申请,政府按照一事一议方式进行审议,支持其进行“拆改结合”的自主改造,重建资金主要由居民自掏腰包解决。这也是居民积极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典型案例。

  “浙工新村案例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由居民自主提出改造需求,承担绝大部分改造费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财务平衡,让改造模式更加可持续,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居民主体、市场参与的推进模式,能考虑得更加完善,将社会治理和配套设施的因素都纳入改造规划中。”徐林说。

  同时,徐林提醒,老旧小区改造切忌因千篇一律丢失城市本源。以四川省成都市抚琴街道的“西南街”社区连片改造为例,改造中着重保留代表当地人文记忆的老发廊、老菜铺、老公寓等,提取川西民居的“小青瓦”“木材质”“灰黑色”“单坡屋顶”等典型的文化符号。在徐林看来,抚琴街道的改造在改善居民环境的同时,保留了城市烟火气和历史文化底蕴,值得借鉴。

编辑:黄泽杭

记者随机走访了多个杭州的老旧小区,发现改造过后的老旧小区外观变化明显,清理杂乱电线、铺装破损路面、更新房屋外立面、安装新路灯……老旧小区“靓”起来了,但个别小区实际隐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