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开学啦#“双减”一年看变化 孩子拿回时间的主动权了吗?

字体:
—2022—
09/02
19:26:15
2022-09-02 19:26:15 来源: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 田雨阳 记者 陈雷 翁宇君

  浙江在线9月2日讯(见习记者 田雨阳 记者 陈雷 翁宇君2022新学年开启,“双减”落地已满一年。一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新学期,学生、老师、家长的体验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几所学校,发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在“双减”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改善,“唯成绩论”的观念正在不断被打破。而作为“双减”的直接受益人,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能够“轻装上阵”,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遇见更加开阔的世界。“双减”一年,教育生态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体验之变 

  学生迎来充实校园生活

  新学期伊始,杭州市澎雅小学恢复了生机,背着各式各样书包的小学生来到校门口报到入学。“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了充满传统韵味的入学仪式。精彩的第一课,是学校给初入小学校门学生的一份“小礼物”。

bba444d71167e3a9b7e5fbbb16a39e9.jpg

朱砂启智 图片由澎雅小学提供

  在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一堂历史课上,一场古代战争“剧本杀”正在展开,伴随历史老师雷蕾的引导,学生们围在一个沙盘前模拟指挥战争,仿佛化身决定战争走向的历史人物。课堂上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与对垒,让学生对历史的把握更加深刻。

  在杭州市凤凰小学钱江校区,休息了两个月的“作业博物馆”等待着在新学期收集新的作品——学生的作业。“作业博物馆”展柜里,摆放着学生制作的充满童趣的陶艺作品、栩栩如生的老鼠娶亲剪纸、作文集等各类成果,谈起创建“作业博物馆”的初衷,校长缪华良说:“希望通过收藏学生的作品,鼓励孩子做创造性作业。”

253fe7a9e7878cc361d17fa65ad364ba_.jpg

学生的陶艺作品 图片由凤凰小学提供

  “课余活动丰富了很多,课后大家也更活跃,不是在座位上埋头赶作业。”新8年级学生许歆艺对“双减”的最大感受来自于充实起来的课后生活,在学校举办的音乐节上,她作为管乐团的一员参与表演;在美术节,她和同学们临摹千里江山图、学习篆刻技术;在科技节上,她们体验科技律动。学习之外,“双减”带来了更多新体验。

  “进入9年级,课业肯定是会多一些,但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氛围没那么紧张了。”“双减”一年,9年级学生袁昕玥的深切体验更多源自内心,她直言随着年级增长,学业压力难以避免,但是“双减”之后以前那种紧张、压抑的感觉会消解不少,这反而让走向升学考试的自己心态更好。

  理念之变

  老师致力于高质量传道授业

  在澎雅小学的数学课上,老师周新杰正在带领4年级的孩子们认识大数:1亿有多大?怎么描述?“想想看1亿张1元人民币纸币有多厚,1亿个硬币有多重,1亿元钱可以买多少东西”,他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对1亿产生具象的感知。“我们在备课时要注重从学生视角出发去理解知识点,争取在40分钟的课堂内实现高质量教学。”周新杰说。

  澎雅小学的学生们下午4点半之前完成文化类学科学习后,有一个小时的“X拓展课”。教导主任孙静告诉浙江在线记者,学校的思路是希望老师高质量备课、授课,课内消化了知识点,课外玩耍或者拓展的时间就留出来了。“上一个学年开了将近70多门拓展课,涵盖了体育运动、文学艺术等”。

  在减少作业、增加课外活动之外,学校积极探索评价学生的机制。学校还形成了“北斗七星领航计划”,从7个维度来评价学生。“孩子们的学习就是一个摘星的过程”,孙静介绍,“艺术类的可以摘取一颗星,还有学习类、劳动类、体质锻炼类等等”。

bb1aa49854eb9f1a83ee34042fa0ca7.png

澎雅小学“五育七星”评价体系

  把时间还给孩子!一年以来,孙静切实感到“双减”带来的变化。作为 “双减”的“局内人”,孙静谈起自己的思考:“教育是一件个性化的事,一刀切是最容易做的,但对孩子没有好处。孩子不需要去那么拼命地刷题,在实践过程中能学到比做题更多的东西,对于他们整个人生发展是有好处的”。

  开学仅仅是“双减”的一个时间小切口,一年以来,浙江各地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双减”新思路。落实“躺睡”促健康、作业“健康码”、探索课后服务新实践、构建教师关怀机制、创“时间银行”、构建山区学校双休日活动模式……在2021浙江省“双减”年度十佳样本中,创新探索涉及家校社会方方面面,而随着新学年开启,这些探索也将不断延伸开去。

  心态之变

  二孩家长分享成长故事AB版

  在杭州市区一家新华书店门口,吴女士正在给即将开学的孩子采购书皮纸。吴女士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二年级,一个小学上二年级,谈起“双减”,吴女士感触颇多,两个孩子的不同成长经历给了一位母亲天然的“对照”。

  吴女士的大儿子是“双减”前的一代,回忆大儿子的成长经历,吴女士坦言,上小学时各种课业辅导班、兴趣特长班充斥着孩子的生活,“英语、篮球、写字、围棋、乐高,星期一到星期五天天下课后几乎一刻不停,从学校接到兴趣班,下了兴趣班回家还得再做家庭作业,天天‘打仗’似的,”言语间,吴女士流露出对孩子愧疚。“其实他自己也不高兴,现在想想确实为难孩子。”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吴女士在二女儿身上看到了积极的影响,“我家老二读小学二年级,基本上每天的作业半小时左右,还是挺轻松的”。和大儿子不同,吴女士并没有盲目给小孩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辅导,“我现在有个经验!”她眉眼一弯说,现在发现孩子的兴趣后都会等一等,让她自己先自主地去发展兴趣。“我也发现了,有时候小孩子的兴趣经不起‘辅导’,一辅导兴趣反而没了。”说到这,吴女士提起女儿的一位同班同学,因为被发现有绘画天赋,家长望子成龙想着不能“耽误了孩子”,但是兴趣班的模式化教学,仅仅一周就让孩子起了很强的抵触心理,最终只能作罢。

  对比两个孩子的小学生活,吴女士觉得虽然自己仍然间歇性地会有一些焦虑,但是“双减”确实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促使家长更关注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前一直往前走,现在能够停下缓口气,主要就是真正地关注孩子的需求——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同为家长的朱女士也有类似感觉,“作为家长会有一些担忧,怕孩子跟不上,所以有时候也会自己给孩子设计一些作业,但是确实会没那么‘卷’了”。看来,虽然家长的焦虑并未完全消除,但心态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孩子;家长;孙静;老师;杭州市;兴趣班责任编辑:李心怡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