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浙江在线新春走基层#巧手编织迎新春 传承民俗添年味

2023-01-21 13:00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吴丹

  浙江在线1月21日讯(记者 吴丹)1月21日,农历壬寅虎年的最后一天,也是除夕。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贴春联、挂灯笼,喜气洋洋迎接兔年。上午,家住杭州市余杭区山水社区的姚水琴贴好春联后,拿出一只待完工的小花篮,边编织边等待女儿来接她去吃年夜饭。

  姚水琴退休前是一名语文老师,此外,她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的传承人。“10岁时,我就帮着妈妈一起做花篮,编着编着,到现在已经60年了。”姚水琴向浙江在线记者分享了自己与小花篮的故事。

  西溪小花篮发源于留下老东岳村,距今已有150余年之久。小花篮是用竹篾编织而成,曾被赋予“节节高升,发家致富”的美好寓意,颇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代变迁,小花篮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如今,作为西溪民俗乡情的载体之一,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又以非遗传承的方式,重新“走进寻常百姓家”。

  小花篮品种很多,元宝篮、铜盆篮、五角篮等足足有十余种。编织小花篮前,姚水琴会先目观手选挑出长度粗细合适、韧性强劲的竹子;随后用刀具劈开竹节,撕出竹篾用作备用,将其染色后便可进行搭底,层层细致,手拿心算,精准编织,篮子主体编织好,便可别口收边;最后绕环、插篾,才能收获既顺滑美观又结实耐用的篮子。

  姚水琴介绍西溪小花篮 本人供图

  前几天,在山水社区的迎新民俗活动中,社区为姚水琴开设了西溪小花蓝非遗传承展示区,现场的小朋友们跟着她一起玩转指尖上的技艺,“春节期间,像剪纸、做灯笼这些民俗活动比较常见,趁着这个热闹的氛围,我想让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被更多人知道。”姚水琴说。

姚水琴演示编织小花篮 社区供图

  “看!用竹篾编织出来的小花篮,染上了红色,是不是很有年味?”说话间,姚水琴手里的小花篮已经编织好了。过去,这份花篮承载着生活的期待,被人们挂上房梁,祈求三餐富足。如今,人们重新认识到这项技艺的珍贵。姚水琴等一批手艺人,带着这项技艺,登上各类展示平台,也在新春佳节为体验民俗活动的市民留下一份独特的记忆。

编辑:吴珂珺

西溪小花篮发源于留下老东岳村,距今已有150余年之久。小花篮是用竹篾编织而成,曾被赋予“节节高升,发家致富”的美好寓意,颇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