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03年开始,浙江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浙江的绿水青山间,乡村经历蝶变千万,承载乡愁万千。这是我们的乡村,亦是美好的家园。在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浙江在线推出特别策划《我的乡村我的家》,以循迹溯源的方式,走进乡村蹲点调研,感受蜕变的喜悦,体会乡愁的温柔,记录焕发的新生。
浙江在线6月16日讯(记者 叶海 见习记者 田雨阳)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向前延伸,道路两旁的田地铺满整齐排列的茶树,远处白墙红瓦的小洋楼错落有致,背后郁郁葱葱的竹林在清风中沙沙作响。这宁静幽然的乡村景色,是衢州市龙游县罗家乡荷村村如今的寻常风光。
荷村风光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田雨阳 摄
“每隔几年一小变,多年下来都大变样了!”村民廖梅君的惊喜和骄傲都写在了脸上,她快人快语地说出了荷村村民们最直接的感受。从20年前开始,随着“千万工程”在浙江各地的实施推进,荷村村不断探索产业发展,乡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靠毛竹填饱肚子
荷村村沿路的山脚边,一句标语异常醒目——山区的优势还是要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去发展特色产业。这是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荷村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
荷村多山,十几年前,如同龙游的不少农村一样,荷村村的大部分村民以砍伐、加工毛竹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砍毛竹挣不到什么钱,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老书记刘金祥告诉浙江在线记者,当时竹林带来的收益并不理想,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饿,饿不死;富,富不起来”。
除了填饱肚子外,村民手中没有一分多余的钱,更别提考虑整治提升村里环境了。从广东嫁到这里的陈洁华清楚记得,那时候村里几乎没一条像样的路,出门一趟就会带着满脚的泥土回来。
路边的标语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田雨阳 摄
没多久,为了防治污染,龙游全县开展整治,关停了包括荷村村在内的一批毛竹初加工拉丝厂。这让荷村村民更加迫切地思考,除了毛竹,荷村村就没有其他出路了吗?
老书记刘金祥和村委们都不愿就此放弃,大家循着总书记的嘱托,铆足了劲去寻找到适合荷村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有人在荷村村不远处的山上发现一颗黄茶树。经专家检测,这棵茶树是高氨基酸含量的黄化绿茶品种,也就是“中黄三号”。以这棵茶树为起点,荷村村掀开了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用黄茶“鼓”起口袋
凭着敏锐的洞察,陈洁华和丈夫一头扎进了黄茶产业的探索中——繁育茶苗、售卖茶青,尽管一度遇到过困难,但他们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2015年,陈洁华夫妇创立云鼎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20亩土地种植黄茶。如今,陈洁华一家的合作社已经注册了商标“茶缘云鼎”,品质上乘的茶叶每斤价格能达2000元,每年有10多万的收入,陈洁华的茶叶生意越来越好。
不只陈洁华一家,黄茶已经成为荷村人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现在村民流转一亩土地能拿到600元租金,再加上采茶和管理等,每年有2万左右的收益。”荷村村主任劳云根介绍,2019年左右,荷村村引进黄茶种植大户,从村民手中流转320余亩土地,“中黄三号”黄茶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目前,加上村民自己种植的茶树,荷村村全村黄茶种植面积超400亩。漫步在荷村,放眼望去尽是满眼绿意,一棵棵黄茶树铺成了绵延不断的青翠地毯。
罗家乡党委书记陈俊梁介绍,荷村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黄茶采摘、加工、销售等工作。每年三、四月的采茶季,村民采茶一天能赚200元到400元。清新甘香的“黄叶子”变成了村民钱包里沉甸甸的“金叶子”。
村里的茶园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田雨阳 摄
不仅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的家底也更殷实。劳云根说,除了茶园流转,村里还有光伏、峡谷漂流等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经达到40余万元,村里的生活早就从“温饱”到“小康”了。
以文旅憧憬未来
午后时分,在罗家溪的潺潺水流旁,几个年轻人在古色古香的协商议事长廊里休息乘凉。顺着溪流一路向上,一个尖尖的阁楼映入眼帘,这是三年前回家创业的邱炳芳经营的特色民宿——竹尖上的树屋。
民宿依山而建,高耸苍翠的竹子环绕其间,打开窗便能呼吸新鲜空气,民宿里还有游泳池、玻璃栈道等设施。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称其为“浙江宝藏民宿”“像童话世界”,是不少游客推崇的网红打卡点。
“竹尖上的树屋”里的玻璃栈道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田雨阳 摄
黄茶等产业在鼓了村民的钱袋子后,村里也有了更多的底气投入到环境整治建设中。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加上便捷完备的基础设施,很快使得荷村成为上海、杭州等地游客心中向往的地方。
“五一假期游客太多了,好几个大巴过来,人都没地方住。”和邱炳芳一样,村民刘冬财也把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每到旅游旺季,他都要多雇几个村民帮忙打理。要不要建个毛竹屋吸引游客?尽管已经年逾花甲,但是刘冬财还一心想着怎么把民宿做得更好。
刘冬财的观颐民宿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田雨阳 摄
从维持温饱的毛竹产业到增收致富的黄茶产业,再到蒸蒸日上的民宿产业,如今荷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0万元,比2007年的1276元增长300多倍,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8000元。陈俊梁透露,当下,荷村村正计划拓展茶叶全产业链条打出荷村品牌,建设特色景区留下更多游客,进一步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下周端午节的房间早就被订完了,还有人打电话要订下个月的。”邱炳芳一边忙着处理源源不断的住宿订单,一边告诉浙江在线记者,自己每天都在心里琢磨着,怎么因地制宜用好荷村特色资源,怎么让更多的游客来到荷村。
提到下步的投资计划,大大咧咧的邱炳芳放低了声音,他笑着说:“已经有一些想法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