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让老年人家门口"吃好饭" 民生协商会送"良方"

字体:
—2024—
07/30
20:08:54
2024-07-30 20:08:54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陈雷

  浙江在线7月30日讯(记者 陈雷)一粥一饭,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所需。近年来,随着我国养老需求增长,老年人的就餐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在浙江,截至2023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1300多万人。如何让这些老年人“食”有所依,在家门口就能吃上一口热乎饭?7月30日下午,浙江省政协举行民生协商会,围绕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协商议政。

  构建“十五分钟助餐圈”

  对老年人来说,是否吃得“方便又舒心”,距离是一大关键因素。协商会上,科学合理布局助餐点,构建“十五分钟助餐圈”,正是委员们热议的重点之一。

  省政协委员、杭州利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敏认为,在老年群体对设施及配套服务需求越来越高的现实背景下,可以充分挖掘社区存量资源设施,依托具备条件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养老设施等布点建设,通过利用现有资源与按需适度新建结合,助力完善老年助餐服务。“可以积极探索‘1+N+X’运作模式,即1个街道中心食堂、N个区域食堂、X家特色门店,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均衡、安全可靠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她表示。

  就餐网点的布局,既涉及老年群体的就餐体验,也关联餐厅的经济负担。在调研过程中,省政协委员、湖州市工商联副主席(兼)、浙江大东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淑英也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她建议,以“步行一刻钟”为标准,通过定向布点、因地补缺等方式,规划补建一批看得见、走得到的“家门口餐厅”。面对失能在家、出门不便的老年人,可以“车行一刻钟”为标准,整合“订、送、取”三支队伍分段接力,做好送餐上门服务。

  在农村偏远区域,吴淑英建议可构建“一刻钟邻里互助圈”,针对农村老人节俭习性强、熟人依赖高的特质,整合在地资源,通过老年协会组织、专业机构保障、数字平台支持、慈善公益助力等办法,推进呼叫便捷、响应迅速的邻里助餐服务。如湖州安吉,创新呼叫器、微信群、后援团联动机制,通过“小帮小忙”系统,整合式解决了农村老人碎片化需求。

  让就餐幸福“可持续”进行

  建设老年助餐服务体系,不仅要让老人吃得“幸福”,也要让这份幸福“细水长流”。因此,老年食堂、助餐点的运营也是一大关键。如何提升老年助餐的长效性,实现从为老人“提供一餐热饭”到“搭建一个港湾”?

  聚焦这一问题,省政协委员、衢州市政协主席方健忠围绕建立养老助餐社会基金提出了建议。在他看来,可以以县为单位,通过鼓励商会、乡贤、企业、个人募捐、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设立专门的老年助餐社会基金。经严格规范管理,统筹改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此外,还可借助互联网等平台开展公益众筹活动,为老年助餐服务贡献力量。“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或明晰税前扣除政策等,鼓励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为老年助餐服务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他建议。

  以桐庐新合乡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模式为例,省政协委员、浙江开放大学桐庐学院院长陈洪春也带来了自己的建议。新合乡常住老年人仅1300余人,虽有助餐需求但比较少,如果按村建模式生存难度大。在此背景下,新合乡依托“一老一小”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了“中心厨房”,向全乡另4个村落提供配送服务,做大了老年助餐服务半径。同时还结合当地文旅康养产业,将老年食堂打造成用餐接待点,兼顾了老年人与旅客的需求,也提升了老年食堂的持续盈利。陈洪春认为,可以迭代升级老年食堂,突出市场运作,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助餐服务,还可向社会开放,扩大覆盖范围、增加经营项目,用市场化经营的收益来平衡养老助餐服务成本。同时因地制宜拓展老年食堂服务功能,推动助餐服务更接地气、更合民意。

  湖州市南浔区政协特邀界别群众、东迁街道办事处主任陆丹凤也从多角度提出探索长效性支持机制办法,如由财政统筹设立农村助餐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村配送中心等民生项目的研发、推广和运营等方面,针对助餐点经营状况建立分类支持机制,提高助餐政策精准度,同时完善公益创投和资金扶持机制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老年人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老需求增长,老年人的就餐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在浙江,截至2023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130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