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家住解放路·金华丨从“地摊经济”走向繁华夜经济 路边故事越来越精彩

字体:
—2024—
10/06
10:25:12
2024-10-06 10:25:12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祝依凡 通讯员 陈力 高婧

浙江在线10月6日讯(记者 祝依凡 通讯员 陈力 高婧)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凭票购买,到改革开放后马路市场的兴起,从流动地摊到规范化的夜经济,75年间,这些变化都在金华市区的解放路上轮番上演。

  曾经,这条长达4公里的路连接城乡两个世界。从金华老城最热闹的“腹地”,一直延伸到遍布丘陵的城郊地带。

  如今,解放东路上有着金华最老牌的江北夜市,仅为一条羊肠小道的解放西路变成了车水马龙的沥青大道。在曾经路边的小摊主和老住户的眼里,75年间,解放路更宽、更繁华了,金华这座城市也在悄无声息间变大、变富有了。

1996年解放路沿街啇铺 陈少华 摄

从计划经济走向自由市场

  解放东路繁华依旧

  75年,解放东路书写着一个有关繁华的故事。

  这条路东起红军巷,西至八一北路,长约1000米。据清道光、光绪《金华县志》载,民国时这里被称为火神庙下、醋坊岭、兰溪门等,1965年改称解放路,1981年改称解放东路。

  曾经,这一带是城东最热闹的商业中心,一路上,水果店、文具店、陶瓷店、布店、百货店、饭店、食品店……应有尽有。

  要说当时最热闹的商铺,非豆制品厂莫属。在计划经济时代,豆腐是紧俏物,不仅凭票供应还不容易买到。所以,在不少老住户的印象里,买豆腐必须天不亮就出门。

  “尤其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要来店里买油泡。以前家里没有冰箱,妈妈就让我拿着票和篮子去候着店铺开门。虽然是大冬天,但我当时被挤得满头大汗。”今年70多岁的王勉儿时就住在厂的对面,挎着篮子买豆腐成为他难以忘记的童年回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的雏形初显。这条路上又挤满了来自金华东郊和从上浮桥进城的的菜农,成为了当时市内除小码头外另一大马路菜场。百姓们不用再凭着手里的一张张粮票,只需走出家门就可以在路边买到日常所需,消费的活力大大提升。

  1997年解放路兰溪门菜巿场前的马路市场 陈少华 摄

  当时十几岁的周惠成,总是天不亮就带着一车的西瓜出门去解放东路上抢位置,越靠近四牌楼十字路口的位置越是难得:“天刚亮就有很多人来买菜,路都走不过去,生意好的时候还没到中午货就卖完了。”

  如今的解放东路虽早已不见马路菜场的踪迹,但新建了宾虹广场、金茂生活广场,开起了金华市内第二家银泰百货,商圈密集,人流量不减当年。

  从凭票购买到自由的马路市场,从矮矮的平房到如今的高楼林立。在不少老住户的眼里,伴随日益热闹繁华的景象,附近居民生活更是一天比一天好。

从少有人知到“夜宵一条街”

  解放西路“焕新”重生

  75年间,解放西路书写了一个有关变迁的故事。

  “以前西路对我们来说太远了,交通不方便,而且也没有什么商店,很少有人会去那里。”解放东路的老住户黄慧霞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解放西路长约3000米,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一条高低曲折的羊肠小道,两侧是黄土丘陵,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开拓而成。1976年开始,该路扩建成沥青大道,两旁新建了高楼。1981年,由前进路改名为解放西路。

  路修好了,人流才会跟着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解放西路是有名的“夜宵一条街”。

  彼时,恰好是金华夜市刚起步的那些年。据《金华日报》记载,1984年市区首开夜市,在当年中山路西边的火车站广场附近,个体摊位高达230余家。上世纪90年代初,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浦江等地也有了夜市,甚至从城市开进了乡村。

  蒋艳丽就是当时解放西路上的一名摊主。1998年夏季的一天傍晚,她带上两个小冰柜和一张桌子,骑着三轮车来到路边开始摆摊售卖绿豆汤等冷饮。当时,一晚上能卖100多碗,生意很好。

  “西路的晚上比白天热闹多了,我周围都是卖鸭爪、砂锅等等各种各样的小吃摊,少说也有几十家。”蒋艳丽回忆道。

  这个摊位,一摆就是18年。2016年,金华开始整治马路市场,不少夜市在那时彻底消失,解放西路也不例外。

  看着周围的摊主相继离去,蒋艳丽却有了新的想法:“当时我想着家里也没有几亩地,做生意总比种地赚的多,所以在我就在西路上租了个只能放下四五张桌子的小门面,开始做门店生意。”

  如今,“蒋姐冷饮”已经成为解放西路上的网红美食必打卡点。每年夏天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一千多碗,连分店都在市区里开了两家。

  受访者供图

  虽然,在夜市刚刚起步的年代,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摆上几张桌椅和准备好的食材,坐下即可开门迎客。但在这股自由的风里,有着生意头脑的金华人在路边闯出了一条别样的赛道。

从“地摊经济”到夜经济

  解放路的“夜生活”别样红火

  从马路菜场的兴盛到夜市的繁荣,纵观这些年解放路的发展,离不开“地摊经济”的助力。现在的解放路,也正续写着这个发源于路边故事。

  烤猪蹄、铁板鱿鱼、冰激凌……如今,行走于夜晚的解放东路上,一定会被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所吸引。世纪交替之际,金华老牌夜市——江北夜市搬迁至此,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今年8月,江北夜市人流量高峰时一晚上接待了8万多人。”西市街商圈联合党委专职副书记胡槐皎告诉记者。

  江北夜市 受访者供图

  这几年,夜间经济对于拉动消费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凸显。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

  2020年3月,浙江率先在全国出台省政府提振消费实施意见,明确要大力培育发展夜间经济。根据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报告》,夜间经济繁荣度TOP100城市中,金华和嘉兴、宁波、温州三座城市共同位列第二梯队(20个)。

  和曾经“草莽”时代的夜宵一条街相比,如今江北夜市的红火离不开规范的市场管理模式。迁址后,为进一步加强对夜市的管理和规范,工商部门专门成立了市场管理办公室。一套透明度高、可行性强的市场管理运作模式,对夜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必不可少。

  “这里要求穿统一的工作服,统一布置桌椅,做餐食的油烟净化器,煤气罐都要达到标准,顾客也吃得放心。”二十多年前,周惠成在解放东路支起卖西瓜的小摊。如今,又在江北夜市干起了“老本行”,售卖铁板鱿鱼,一晚上能卖3000多元。

  江北夜市 受访者供图

  放眼全市,除了江北夜市,金华的人民广场夜市、万泰烟火巷、道院塘夜市、古子城夜市都各有特色。华灯初上,多彩的“夜生活”如同一幅绚烂的画卷,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以前我摆摊的时候,大家无非售卖几种常见的食物。现在的夜市上五花八门,卖的不仅有我们金华的特产,还有新疆的羊肉串、陕西的凉皮、四川的冰粉……一条街上就能吃到全国各地的特色。日子啊,就是这么越过越好的。”如今,头发已有些斑白的周惠成感慨道。

(记者 祝依凡 通讯员 陈力 高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解放路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凭票购买,到改革开放后马路市场的兴起,从流动地摊到规范化的夜经济,75年间,这些变化都在金华市区的解放路上轮番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