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村BA”到“村乒”、从“村越”到“村K”、从“村画”到“村棋”,在浙江乡村,活力四射的乡村文体活动陆续“冒尖”,一批接地气、聚人气的“村字头”IP频频出圈。这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衍生出的新业态,正在成为打开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新风口。浙江在线推出《乡村IP成长记》系列报道,以记者蹲点报道的形式,聚焦各类“村字头”IP背后的文化脉动、幸福生活、产业发展,展现浙江乡村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安静的小乡村,一座古朴的石屋透出暖黄色的灯光,屋内飘散出阵阵咖啡香。屋外的长条桌摆放着精致的餐食,年轻人三两围坐,拍照打卡,享受着惬意时光。这是一家德国人开的咖啡店,坐落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毛岙村毛力自然村的一个岔路口。尽管开业时间不长,但这家名叫Bamboo Coffee Roasters(毛竹咖啡)的咖啡馆,很快就在社交媒体上火了。
这是一位怎样的德国人?他为什么要在宁波的小山村里开咖啡馆?这座小山村又因咖啡馆的红火带来了什么变化?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记者前往小山村,一探究竟。
藏在山野间的咖啡店
从慈城古县城出发,循着毛岙村的方向,扑面而来的是层层叠叠的绿色。我们的车拐进一条小路,远远地就能看见一幢既古朴又不失格调的砖瓦民居,矗立在三岔路口。这里,便是Bamboo Coffee Roasters(毛竹咖啡)。
这座安静地生长在山间、田边的小咖啡馆,由村内闲置房屋改建而成,面积不大,只有三五张桌子,全屋以咖木质色调为主,配上几盏暖黄色灯光,让人一走进来就有种温馨舒适的感觉。所有的陈设装饰都是由咖啡馆的主理人、德国人Frank一手操办的。
今年6月,毛竹咖啡馆开业。一些游客意外地发现了这家别致的咖啡馆,纷纷在社交媒体分享,引来了一波又一波更多的游客。记者探访的这天是工作日,也不断地有人来品咖啡。据说,周末是一位难求。
从上海驱车而来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我们来宁波旅游,吃了汤圆、年糕,也想尝尝社交平台上火热推荐的这家咖啡店。”。王女士在这里吃到了正宗的德国烤肠,随手又发了一条朋友圈。
咖啡馆的外摆区,空气清新,乡野气息浓郁。宁波本地人胡女士和姐妹们拿着相机在店外拍照留念。她向记者展示起一路上的照片,“喝着咖啡,在乡野间走走,和姐妹们说说话拍拍照,太惬意了!”
咖啡馆的店员小魏告诉记者,深山里的咖啡馆一下子就吸引了村民的目光。刚开始,村民们走过路过,总会在店门口向里面张望,却因为咖啡馆里常是些时髦的年轻人,而不太好意思走进去。后来,有些村民们就张罗着亲朋好友一起进店,尝个新鲜。
小小咖啡馆,为这座古朴的小山村平添了几分洋气。
Bamboo Coffee Roasters(毛竹咖啡)
为“爱”变身的乡村咖啡师
在咖啡馆,记者见到了主理人Frank。这位身形健硕的中年男人,此前是宝马公司在中国的工程师,在杭州等城市都工作过。直到他在宁波遇到一名做外贸的中国女人,便决定离职留下来,跟随他爱人来到宁波乡下居住。这里,便是风光优美的毛岙村。
“这里很美,我每天早上都会去附近的水库边晨跑。”他说,这里与自己的德国老家Bonne的乡村相似,有山有水,整洁干净。Frank熟练地操作着咖啡机,表示自己完全适应这里的生活。
Frank端上一份自制的橘子蛋糕,与记者坐下来聊天。“橘子是早上五六点钟在附近采摘的,然后我们用它来做了蛋糕。”夫妻俩还根据时令和当地特色,制作了果酱、甜酒等周边产品,研发了多款季节限定。“现在这个季节没有杨梅,否则你们还可以品尝到我们做的杨梅酒。”
游客们只当这是一家咖啡馆,Frank却认为自己经营着一家“咖啡工厂”。站在店里,记者看到这里是“前店后厂”的布局。搁着扇玻璃门,就是烘焙咖啡豆的车间,里面整齐码放着来自遥远国度的新鲜咖啡豆。车间中间,矗立着一个体型硕大的咖啡豆烘焙机。开足马力,这台机器每天能烘焙数百斤咖啡豆。
Frank的咖啡工作坊 见习记者 戴凯霖 摄
车间的墙上挂着一张复杂的咖啡豆烘焙表,不同的烘焙温度对应不同的咖啡味道,有的是花香,甚至酒香。Frank从小喜欢喝咖啡,对烘焙咖啡豆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因为“爱”而追随中国妻子来到宁波乡村,又因为“爱”咖啡而在中国乡村开起了咖啡馆。面对小山村恬静的生活,Frank夫妻开办咖啡馆的初衷,也许与别人不一样:“我们每天考虑的不是能做什么事情能让消费者进店打卡,而是想着要怎么做才能保证咖啡的品质。”
让Frank高兴的是,村里对他们开办咖啡馆的想法很支持,还对咖啡馆周围的环境进行整治、美化。
咖啡香飘激活小山村
毛岙村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山好水好空气好,很多骑行爱好者会尤其喜欢在村里的水库边环湖骑行。他们累了,就来咖啡馆歇歇脚。
不少村民告诉记者,毛竹咖啡店开业后,连带着附近店铺的生意都好了不少,经常有客人来买零食、纯净水,有的还会捎带些农产品回去。村里不仅更热闹了,蜜橘、竹笋、茶叶等土特产也更好销了。
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村民把自家长的蔬果等土特产,放在咖啡馆门口售卖。村民标注好价格、摆上二维码,有些客人离店时会顺手买回家。”Frank对此感到很开心。
“村咖”也许不仅仅是一家小店,它更像一个温馨驿站,链接起这位德国人与村民的情感,促进村民与游客的互动,让小山村更富生机。
村民把橘子放在咖啡店售卖
咖啡这一“万物跨界”的好搭子,在这个小山村正不断与更多业态擦出火花。在毛岙村的村支书记助理翁昕晨的引导下,记者参观了咖啡馆附近的采摘营地、民宿、研学基地、疗愈空间等。
一阵烤面包的香气,从一个土窑中飘出来。这是土窑烤的面包,窑烤面包外皮薄脆、内芯湿软,柴火香、小麦香浓郁扑鼻。很多客人来到村里,就是要买一块具有“纯天然”香气的土面包,再配上一杯咖啡,享受乡村的美好生活。
不远处,露营地上,一辆“粤”牌照的露营房车停放在那里。四周山野清新、宁静美好。梵行疗愈学院主理人唐女士在这里推出了禅修疗愈活动,目的就是要在咖啡面包、清新空气的加持下,让来到这个小山村的游客得到不一样的身心体验。
咖啡何味?因人而异。但在这千变万化的浓郁香气中,因为与乡村的邂逅,“诗和远方”以及乡村的潜能都变得触手可及。如今,村里正努力推进漂流、亲子沙滩乐园等体验式休闲娱乐项目的落地,也正全力招引有新媒体运营能力的青年人回村创业。
刚出炉的窑烤面包 见习记者 戴凯霖 摄
深山里的咖啡馆,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因子,让村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和“新村民”多了起来,更成为推动城乡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未来,“村咖+”的文章还会描绘出更多的乡村振兴风景。一杯村咖所带来的隐形情绪价值,正激发出更多鲜活的能量。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后,Frank依旧回到他那间不大的咖啡豆烘焙车间,埋头钻研。我们相信,这间因山中成片的毛竹而得名的咖啡馆,给村里带来的不止是一时游客与名气,而是看得见的发展契机与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其实,在浙江乡村,很多咖啡店早就成为“网红”店。
“千万工程”实施20多年来,浙江的乡村游早已不再是“一张桌子,几条板凳”的传统农家乐模式。千村千面、风情四溢的乡村,不仅是村民家门口的风景,更成为众多城里人惦念的精神原乡。
就像毛竹咖啡馆所在的毛岙村,得益于数十年如一日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绿化率高达95%以上。近年来,当地汲取毛竹、红豆杉、毛力水库、非遗文化等特色元素,打造了乡旅IP。众多“农创客”和新业态纷至沓来,也成就了毛岙村发展的底气和蜕变的信心。
浙江的乡村,因为环境美、绿化好,正吸引着人流、物流、资金流持续流入。相信会有更多的咖啡馆在浙江乡村找到落脚点,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拼图中,散发出醉人的芬芳。
正应了那句“我若盛开,蝴蝶自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