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绿”精灵的山水行丨南山密林间,“穿”行者们双向奔赴

字体:
—2025—
08/15
11:20:38
2025-08-15 11:20:38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陈雷 车志蒙

  编者按:安吉小鲵、“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东方宝石”朱鹮……这些活跃在浙江山林、河湖间的“小精灵”,曾经是濒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逐渐在“浙”重生,不仅成为了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更是浙江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浙江在线发起《“美丽中国从哪里来”——“绿”精灵的山水行》蹲点观察报道,记者跟随护林员、保育员一起走近“小精灵”的居住地,捕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展现浙江“向绿而行”的飞跃发展和喜人变化,共同描绘美丽中国的时代新画卷。

  入夜,金华婺城南山的密林里,万籁俱寂。两只身披瓦状鳞甲的身影悄然从洞穴探出,动作娴熟地捡拾着周围的杂草和树枝,用以掩盖洞口痕迹。警惕的“鳞甲卫士”未曾察觉,不远处,一台“静默”工作的相机,正悄然记录下这珍贵一幕。

  这帧影像定格于2023年5月,是金华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3年来,首次捕捉到野生中华穿山甲活动的身影。至此,流传已久的南山存在穿山甲的“传说”,有了确凿实证。

作为哺乳动物中的活化石,中华穿山甲是为数不多以“中华”冠名的野生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它们没有牙齿,以舔舐白蚁和蚂蚁为食,被称为“森林卫士”。因栖息地被破坏和过度利用,中华穿山甲曾一度被认为已“功能性灭绝”。如今,婺城南山的林间,一群“穿”行者正守护着另一群“穿”行者,使其在群山“环抱”下繁衍生息。

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图源受访单位

  “鳞甲卫士”现身山林

  清晨9点,南山自然保护区半溪片区的巡护小径上,护林员李樟生的脚步声打破宁静。一身迷彩服、一把砍刀,一套巡护装备是李樟生巡山的“标配”。来回8公里的路途,他要提防山中的盗猎盗伐,及其他如吸烟等易引发风险的不文明行为,守护山林安宁。

  “以前有人惦记着抓穿山甲,有段时间很少看见它们,这些年它们又重新活跃在山里了。”巡山路上,李樟生常常会停下脚步,观察并拍摄野生动物留下的痕迹,有时会放置几个红外相机捕捉动物踪迹,最让他骄傲的,就是拍到了中华穿山甲的影像。不过,即便在如今,他与穿山甲的“见面”也大多是在视频里。“不打扰才是最好的守护。” 这位护林员早已习惯了远距离陪伴。

巡山路上的李樟生 记者 车志蒙 摄 

  保护区的多数人与穿山甲“打交道”,也是通过红外相机。在保护区管理中心的办公室内,大屏幕上跳动着40多个不同视角的实时监控画面,“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监控到出入保护区的车辆和人员,监测野生穿山甲的习性和生存情况。”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问青青说。穿山甲夜行穴居的习性,让它们难以被发现,此前南山虽有穿山甲分布的传闻,却始终缺乏实证。

  2023年5月,保护区首次记录到野生穿山甲活动踪迹。“这说明南山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问青青难掩兴奋,中华穿山甲对栖息地质量要求很高,其种群数量变化,是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健康的“晴雨表”。

  更大的惊喜则出现在2024年10月,经过长达一年的跟踪与监测,一支野外科考小组在保护区内发现了中华穿山甲大大小小32个洞穴,还罕见捕捉到老、中、亚成年三代穿山甲同框的画面。

相机记录的野生中华穿山甲 图源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到现在,我们已监测到2800多份穿山甲的视频和照片,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发现它们种群呈现稳定健康发展状态。”问青青介绍,为更好保护南山上的物种,保护区采用了“人防+技防”的保护模式,不仅成立了一支20人的护林员队伍进行日常巡查,同时借助红外相机监测、无人机巡航及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林间动态。此外,保护区还与公安、行政执法、环保等部门联合建立南山生态联勤警务站,联动多方力量守护山间精灵。

  群山间有家“动物研究院”

  “李樟生们”穿梭在山林时,山脚下,位于婺城区沙畈乡半溪村的一座白房子内,王培也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今年5月,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濒危动物保护基地暨浙江省穿山甲保护繁育研究基地正式启用,基地一期工程便落成于此。“基地2400多平方米,以保护中华穿山甲为主,兼顾照护其它濒危物种。”作为基地负责人的王培介绍,基地设有救护、饲养、半放养和放归野化等分区,集收容救护、繁育、监测、野化放归、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

  打扫栖息室、回看夜间监控、记录穿山甲的进食量和粪便状态……穿上白大褂,王培绕着房前屋后忙碌起来,这个成立不久的基地,如今是5位为“鳞甲卫士”的临时家园。“这是‘001号穿山甲的家”,推开一间活动室的门,王培说,“001”是去年从义乌救助来的野生穿山甲,面对陌生人,呆在木质箱中的“001”显得有些“社恐”,迅速蜷缩起身子,露出带着泥土的坚硬鳞甲。

“001”号穿山甲 记者 车志蒙 摄

  “刚来的时候还带伤,现在有七八斤重,快超标了,我们正在研究给它减肥。”王培笑着说。与穿山甲朝夕相处,他逐渐熟悉了它们的习性。“穿山甲和猫很像,我们配备了黑蚂蚁和白蚁的复合饲料,但研究发现它们也吃猫粮、面包虫这些,它们排泄后同样会掩埋粪便。”王培解释,穿山甲没有牙齿,全靠舌头舔食,天性温和,没有攻击性,这样的习性常使其陷入险境。“它们太温顺了,过去保护意识薄弱,人类很容易捕获它们。

  救助仅是第一步,野化训练是助其重归山林的必经之路。

  夏日午后,在基地200平方米的野化区里,“001”正用前爪刨开湿润的泥土。这里复刻了它们熟悉的野外生境,有枯木泥土,也有浅水池,它们将在此历经野化训练后,被放归山林。不过,鉴于当前种群基数有限,基地计划留下“001”开展人工繁育,待培育子一代、子二代后,再逐步放归自然。

正在刨土的“001” 记者 车志蒙 摄

  穿山甲的惬意栖息,是南山生态向好、保护见效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金华婺城践行“两山”理念,以南山保护区为依托系统推进中华穿山甲等极小种群物种的拯救工作。眼下,9549.82公顷的保护区内分布着高等植物1722种、大型真菌115种、野生脊椎动物284种、昆虫1251种,其中有中华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南方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1种。

  “接下来保护区将增设电子围栏、增加视频监控路数及实时传输红外相机,建设濒危物种基因库,以科学手段保护和研究物种,维护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问青青介绍。

  山水资源酿出“甜蜜”产业

  生态守护带来的回响,也荡漾在被保护区“环抱”的村落里。步入保护区中心地带的沙畈乡白沙源村,绵绵青山与潺潺流水在此勾勒出如诗画卷,虽因“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发展受限,但依托绿水青山,如今的村子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清晨,村民傅方水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屋外的几个大木桶旁,这是他悉心照料的蜜蜂家园。揭开盖子,他仔细查看了蜜蜂的状态。这些年,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山间植被日益繁茂,为蜜蜂提供了丰富的蜜源,村里多户人家做起了土蜂养殖。这份“甜蜜”事业,每年能为傅方水带来五六千元的增收,合计起来,村里的土蜂养殖能增收30余万元。

傅方水养殖的土蜂 记者 车志蒙 摄

  源自生态的“甜蜜”,还在更广阔的领域延伸。每年夏季,白沙源村总会迎来一批陌生面孔。他们入住在村内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是专程前来避暑疗养的客人。“我们村,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特别适合老人休养,逐步发展起了康养产业。”白沙源村党支部书记汪云根介绍,这项产业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几十万元。

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记者 车志蒙 摄 

  走在村内,汪云根向记者细数了这本生态账,白沙源村位于沙畈水库上游,全村占地44平方公里,拥有4万多亩山林,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每亩林地能获得60元补偿金,每年总计约有260万元补偿资金。而近年来,村子还积极发展土蜂养殖、森林康养和绿色小水电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了百万元。

  “保护带来的‘甜头’,让村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汪云根说,现在大家见到穿山甲这类保护动物,都知道主动保护并及时向保护区报告。接下来,白沙源村计划发展生态研学产业,在传播保护理念的同时,也为村子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站在白沙源村的桥头远眺,碧波与林海交融,宛如铺展的翡翠绸缎。如今,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在山村悄然兴起,持续吸引着远方的访客。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白沙源村的实践,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碧水青山间的甜蜜回响,是对生态守护者最好的馈赠。

  (浙江在线记者 陈雷 车志蒙)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穿山甲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如今,婺城南山的林间,一群“穿”行者正守护着另一群“穿”行者,使其在群山“环抱”下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