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青海德令哈8月1日电(记者 袁华明 通讯员 金国强)8月1日,迎着柴达木第一缕阳光,浙江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抵达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洁白的哈达、香甜的青稞酒,海西人民用最热情的方式迎接来自浙江的客人。
我省30名援青干部人才将在千里之外的海西州工作3年,挥洒青春和汗水。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将留下更多的浙江印迹。
从此就是海西人
告别家乡和亲人,我省援青干部人才搭乘浙江长龙航空公司航班前往青海。长龙航空对此次出行进行了精心细致的安排,让援青干部人才一路倍感温暖。
吴国平副教授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办主任助理。临别之际,家人特地赶来送别,推着行李的他挥一挥手告别妻子,踏上西行之路。他将担任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青海高校数量相对较少、教学资源相对较弱,对口援青,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为海西州服务,特别是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贡献力量。”吴国平说。
余勇斌此前在衢州市衢江区教育局工作,妻子已怀孕数月,预产期在今年12月。但他克服了家庭困难,来到德令哈工作。
夜幕下的德令哈,在诗人海子眼里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我省援青干部人才抵达德令哈时,就感受到了夜色笼罩中这座高原新城的魅力。
浙江省援青指挥部指挥长、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长潘建漳说:“从今天起,我们就是新青海人、新海西人。”
“把海西作为第二故乡,用真心去观察、用真诚去工作、用真情去体会,积极投身建设海西、发展海西的事业。”这是我省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共同的心声。
1983年出生的陈耸磊是我省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中最年轻的一位,他说:“我们将为海西更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来自宁波的援青干部胡敏仁,将担任海西州海拔最高的天峻县的县委常委、副县长。从西宁刚刚下飞机开始,他就向曾在天峻县工作的第二批援青干部徐善燧请教。胡敏仁说:“山高不缺斗志,缺氧不缺精神。”
青藏高原的海拔再高,也无法阻拦援青干部人才的拼搏;西北大漠的温度再低,也不会降低援青干部人才的热情;无垠戈壁的风沙再大,也无法淹没援青干部人才的斗志。送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赴海西州履职的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社保厅厅长吴顺江说,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将在海西接受锻炼和考验,一定会把海西当作自己的家,为海西跨越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浙青携手奔小康
茫茫柴达木,巍巍昆仑山。在新时期,浙青携手奔小康。
2010年以来,我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青海省藏区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资金注入、物资支持、智力帮扶、项目援建、人才援助等方式,全方位开展援青工作,有力促进了海西州跨越式发展。
据浙江省援青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最近3年我省共实施援青项目166个,安排援青资金5.08亿元,建成了游牧民定居工程、海西州高级中学、格尔木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等一批民生工程。
产业援青是浙江援青工作的亮点之一。我省积极推进柴达木浙江工业园建设,吸引中控新能源、正泰集团、浙江联大化工等一批大企业入驻。浙江还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大力扶持和培育柴达木电子商务发展,成为拉动海西经济增长的新力量。除了政府对口援青,浙商也纷纷踏上海西的土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援青干部人才对未来3年海西州发展充满信心,他们相信在国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时期,区位优势显著、战略地位突出、资源禀赋优异、优惠政策聚集的海西州,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本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