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定格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老战士、战地摄影记者俞风楼
2020年10月19日 05:22:16 来源: 浙江在线

  70年前,在抗美援朝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一个身高仅1.55米的武义小伙背着一台相机,用镜头记录英雄儿女的故事。这个年轻的战地摄影记者,就是俞风楼。

  与俞风楼的见面,约在他的家中。只见他身穿一件老式多口袋“摄影师马甲”,虽已年近九旬,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翻开一本泛黄的相册,老人回忆起那段烽火岁月。

  1950年初,19岁的俞风楼主动报名参军,成为解放军第23军后勤部的一名文化教员。1952年8月初,俞风楼跟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在战场上,往往战士们牺牲了,却没能留下一张照片。当时,不少战斗英雄的人像,是画家根据战友回忆创作,再经集体认定产生的。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部队决定成立摄影组,我被选中成为其中一员。”俞风楼说。1953年1月,他进入23军政治部摄影组学习,经过1个月培训后正式成为战地摄影记者,背着一台相机和一大筒胶卷上了前线。

  战地摄影记者虽不用冲锋陷阵,但身边仍然险象环生。“我们利用作战间隙,在战壕里为战士们拍照,常常要冒着枪林弹雨。”俞风楼说,战场上一次惊险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

  那天,正值作战间隙,俞风楼来到前线为战士们拍照。进程过半时,俞风楼走到一个年轻战士面前,正要举起相机拍摄,这时一发炮弹呼啸着飞了过来。“快跑!你们赶紧撤退!”有人喊道。千钧一发之际,俞风楼用身子护住相机,拼了命跑回附近的坑道。随即坑道外传来阵阵枪炮声,战斗又开始了。

  “相机就是我的生命。”俞风楼说,那时部队里的相机是稀缺物品,记录着战友们珍贵的画面,值得用生命去守护。

  “我们拍的主要是半身照。每张照片洗三张,一张寄回家给亲人,一张留给连队,一张交给组织做档案。”

  俞风楼说,很多战士都是第一次拍照,感觉很新奇,拿到照片时都会很开心。每当洗出一张张照片时,俞风楼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战士们的模样会被永远记住。

  翻开珍藏的相册,俞风楼指着一张照片《再见吧,阿妈妮!》告诉记者,这张是他最为难忘的代表作。照片中一位朝鲜妈妈与年轻的志愿军战士脸贴脸紧紧相拥,眼神中充满不舍。

  “‘阿妈妮’在朝鲜语里是‘妈妈’的意思。”俞风楼说,照片拍摄于1958年3月,当时正值部队回国前夕,他与战友们来到三八线附近村庄,与当地一位叫“柳梅”的大娘道别。大娘在战争期间,一直默默救助志愿军伤员、为部队送粮送衣。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正当战士们准备离开时,柳梅大娘的婆婆突然急匆匆走了出来,依依不舍地抱住一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一旁的俞风楼深受感动,立即按下快门、连拍数张。这张照片真实地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在战争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后来发表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珍藏。

  回国后,俞风楼转业至牡丹江日报社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直到1992年退休。

  2009年,他与妻子回到浙江,在杭州市江干区丁兰街道长虹社区定居。俞风楼的退休生活很充实,作为社区第一党支部书记,他自发捐款成立基金会帮助困难党员,踊跃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还被区里聘为主题教育讲师团成员……近年来,俞风楼荣获新时代浙江省“万名好党员”、江干区“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

  俞风楼动情地说,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要身体可以,自己就想多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标签: 责任编辑: 卢文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202010/W020201019395749098502.png

定格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老战士、战地摄影记者俞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