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破解养老难题,做好养老文章,看湖州 三管齐下守护最美“夕阳红”

2022-06-15 15:30 来源:湖州日报 记者 臧晶晶

  来自湖州市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底全市老龄化率达27.09%,“老有所养”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当我们老了,是选择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还是居家养老?

  有调查显示,目前九成以上老年人喜欢在家中安度晚年,也就是居家养老。但同时,居家养老也面临很多困境,比如儿女时间、精力有限,专业护理人员不足,经济负担重等。那么,该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如何让养老服务更丰富更有质量?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走访。

  老有所“养”

  做细智慧居家养老解刚需

  周六上午10时,在湖州明德安宁养老服务中心,75岁的张大爷正和老伴徐大妈一起看电视,前来探望的女儿张瑛跟记者聊了起来。

  原来,徐大妈已经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多年,平时生活全靠家人照顾。去年10月张大爷突发脑溢血,需要紧急住院做手术,家里一下乱了套。直到今年3月父母都住进了养老中心,张瑛才松了一口气:“虽然每个月要花费好几千元,但毕竟有专业的养老护理,可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对于我们这样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子女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张瑛遇到的难题并非个例。对于许多行动不便、患病的老年人及其子女来说,养老服务是“刚需”。那么如何满足这部分“刚需”呢?

  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市累计建成养老机构180家、机构养老床位30358张,其中民办养老床位占比88.4%,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率65.3%。与此同时,还建成了1007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77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8家医养结合机构。

  “推动养老服务普惠型、社会化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养老市场,我们近年来引进了南浔水晶晶、长兴县综合福利中心等养老项目。但是由于社会观念以及老年人普遍舍不得消费,目前九成以上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在家中养老,所以我们也正在着力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我市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为载体,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全面推进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去年全市共建家庭病床达到了2011张。

  74岁的许晓斌,家住在吴兴区爱山街道友谊新村,患有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的他,去年刚做了股骨置换手术,目前只能靠轮椅出行。走进他家,记者观察到,卫生间内安装了安全扶手,在客厅过道的齐腰处还配备了红色的紧急按钮。

  “我们的子女不在身边,以前我出去买菜,他不小心摔倒了,结果只能在地上躺着等我回来,现在改造之后,这个‘一键帮助’按钮特意就是装在他能按到的高度,有情况、有问题只要按一下就行了。”许晓斌妻子口中的“一键帮助”,正是吴兴区数字化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之一。以一键式无线设备,通过数据传输将老人的信息档案导入平台,上门送药助医、陪同康复训练、养老服务、紧急救援……老人只需轻轻按下,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就能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联系老人了解其需求提供相应服务,并且定期进行电话或者上门回访。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线上+线下的整合和闭环运作。

  “我们通过更新‘健康档案’,跟进个性化需求,不断丰富平台服务资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处置畅’,把智慧养老服务做深做细。”吴兴区爱山街道党工委委员杨传喜说。据悉,目前吴兴区已有1500余户老年人家庭安装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湖州市还推出了万家颐养班车,通过建立生活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等一系列举措来补足养老资源不足、家庭能力不够、社区支持有限的短板,着眼解决老人居家安养之“急”、失能康养之“难”、社区颐养之“盼”。

  老有所“依”

  探索人才培育机制补短板

  “急聘12小时、24小时护理员若干,男女均可,男性60周岁以下,女性55周岁以下(可适当放宽年龄范围),转正后待遇4500-6000元以上,可立即上岗。欢迎推荐或自荐。”“急招护士2名,有意向私聊。”“招聘内科住院部医师、针灸推拿医师,待遇可详谈”……最近一段时间,为了招人,湖州绿康老年康复护理院的小刘都开始在朋友圈打起了广告。

  “我们这个行业最缺的就是人才。”小刘有些无奈地说,现在招的很多护工只能做到基本、简单的生活照料,而对一些失能、失智老人的照顾,是需要养老方面专业培训过的,像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等都很难招,很多时候开出高薪也招不到符合要求的从业者。

  调查中记者也发现,护理人员年龄偏大、一个护理员要照顾多位老人等情况已经成为养老行业的普遍现象。从事养老护理10多年的护理人员李大姐告诉记者,护理老人是非常辛苦的,需要耐心和爱心,有时候老人脾气暴躁也得忍着,心平气和地去护理。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谁来照护”的难题?记者从市卫健部门了解到,2020年我市成立了“健康湖州医康养护理人才培训基地”,并制定发布《医疗照护服务规范》湖州地方标准,按照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发展目标,累计培训医疗护理员140人以上。而在湖州卫校,依托“全国首批老年照护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平台,学校也已培养了2000余名护理学员。

  “想要让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一是增加经济补贴提高报酬,二是加快职称改革,以职称管理做人才工作。”湖州卫校副校长王娴认为,从学校自身来说,把课程设计好,切合实际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更多养老服务人才,任重道远。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市民政部门通过不断探索养老服务人才多元化培育激励机制,出台了最高10万元的护理员培训基地补助政策。通过层层选拔建立养老护理员人才库和竞技队,2021年共计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52.2万元,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1439人,万名老年人持证养老护理员达到24人。根据《湖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我市要实现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28人。

  老有所“盼”

  完善医养结合模式优服务

  “每天早上有护士帮我量血压,有医生来查房,我的身体状况也比原来好多了,和其他老人一起生活,有伴了也热闹。”自从住进了南浔区和孚镇卫生院三楼的“医养中心”,80多岁的章阿锦心情舒畅了许多。

  走进医养中心可以看到,所有房间均朝南,打开窗户便可以欣赏和孚漾的美景,除了电视机、空调等设备,还配备了无障碍、防跌倒设施。“作为全市公立卫生院开办‘医养结合’试点的乡镇卫生院,我们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不仅避免了资源浪费,同时也让老年人的健康得到更全面的保障。”负责人介绍。

  和孚镇卫生院的“医养中心”正是我市近年来创新养老服务、完善医养结合模式的典型缩影。早在2017年,市卫生计生局、市民政局等九部门制定了《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建立了由市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的医养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医养结合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健全完善医养结合的政策保障机制。

  “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开放合作和人才培育等多种途径,纵深推进保基本、普惠型、多元化的医养康养深度融合发展。”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魏继东说,在实施备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简化了医养结合机构的审批手续和流程,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医养结合机构。

  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是社区养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52岁的殷大姐患有严重腰肌劳损,以前她每周都要赶往市中医院进行康复理疗,自从去年搬进了位于“鑫远·太湖健康城”的新家,现在各种检查、配药、康复她可以直接在家门口解决。

  绕着殷大姐居住的桃源居走上一圈,记者看到,一路之隔就有以三级标准建设的浙江鑫达医院和太湖椿康养社区,社区内每个健康驿站里都配备有血压计、肺功能仪、血氧仪等基础的健康检测设备,许多公共空间和居民家里还安上了一键紧急呼叫系统。

  “我们通过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和社区内7个健康驿站构建全方位的‘健康网’,让每一位居民的健康档案‘活’起来,让‘医’‘养’无缝对接。”太湖健康城负责人贺韧介绍,如今在这里,“三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驿站+私人家庭医生”的医养结合“未来社区”雏形已现。太湖健康城社区共建有医疗床位1400张、养老床位1750张,通过“以医联养”“以医托养”,有效推进了医养结合事业、产业的双发展。

  《湖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湖州市要累计建设医养结合机构50家、康养联合体100家,医疗与养老签约服务全覆盖,提升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可及性。

  “目前《湖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在制定中,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老年群体需求,推进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整合资源,协同做好医疗和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魏继东说,要建立一系列价格可以承受、质量有保障的医养结合机构,增加老年医疗护理资源。

  据悉,接下来湖州市相关部门将在全市持续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的改革成效,为辖区更多人群提供更多可及、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

编辑:庞舒青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