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杭州人都说,朝晖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小半辈子的岁月相处,让朝晖街道的邻里情不输亲情,互帮互助、多方支援的故事也在这里处处发生。
当亲仁善邻的故事变多,一项项公益事业便应运而生。这些年来,朝晖的公益事业从个人到集体,从新生到坚守,不仅在3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孕育,更走向了整个杭州。
今天我们来说说许多发生在朝晖的小故事。正是这些细水长流,点点滴滴的小事,凝聚起了朝晖“CHAO”有爱的公益事业。
1
二十年,他把公益从朝晖走向杭州
刚刚过去的长假,黄飞华和他的车队队员们依旧没闲着。和此前一样,爱心车队春节主要忙着两件事:帮助社区街道的新杭州人踏上“离杭最后一公里”,只要有需要,就帮居民直接送到车站火车站,免去路上拎大包小包的辛苦;另一个就是按照排班,雷打不动送血透病人去医院进行定期治疗。
送医院的任务两天一趟,年前的最后一班正好是除夕的下午。这意味着等黄飞华送完病人再赶回家,肯定过了饭点,春晚都已经开始。以往和家人简单碰个杯,吃两口年夜饭,黄飞华继续回到车上,继续跑除夕夜的生意。
“你要知道,除夕晚上出租车生意好。毕竟生活和公益都要兼顾,所以也说不上辛苦。”
说起朝晖的公益故事,黄飞华和他的爱心车队一定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二十多年的公益坚持,不仅让无数的高考学子、重病病人得到帮助,更让他的这份公益事业成为杭州市公益的一张金名片。
他笑着说自己是朝晖的“女婿”。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他的妻子和岳父岳母都住在朝晖,自己也是朝晖近40年的老居民,最初的公益事业也从朝晖开始起步。2002年,黄飞华加入媒体发起的阳光爱心车队。再之后,2014年6月,他成立杭州朝晖街道应家桥社区黄飞华爱心车队,如今已有200多名爱心司机加入,面向全杭州,打响了“送医、助考、扶老”三大服务品牌,每年服务的人不计其数。
“连癌症都扛过来了,继续坚持做公益是不是一件看起来还蛮简单的事?”已经年过六旬的黄飞华笑着说。
2
一位老人发起
一群年轻人接力的爱心凉茶摊
每到夏天,杭州街头就会出现不少大大小小的凉茶摊。“分文不取,入伏出摊,出伏收摊”,也已经成为杭州人约定俗成的“凉茶文化”。
在朝晖,也有一个坚持了近20年的凉茶摊,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单一的凉茶到加入不少清凉药材,凉茶摊越摆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响。
公益茶摊的背后,其实还藏着一个感人故事。
2004年的夏天,家住朝晖塘南社区的孙文悦突发奇想,他说服老伴,支起一个凉茶摊,烧些凉茶招待来往的辛苦市民,尤其是体力劳动的保洁工人和修理工,免费赠予。
凉茶摊耗时耗力,需要他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生炉、煮水、冷茶,早上6点半出摊,太阳快落山再收摊。
盛夏时节,茶摊每天要消耗200余只纸杯、1斤茶叶,月花费近2000元。
要知道,当时已经78岁高龄的孙文悦其实家里并不富裕,一家六口挤在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里,但老人家就是觉得这事儿有意义,咬牙坚持下来。
因为老爷子年纪大,朝晖人都会亲切地称呼,“长寿茶摊又开张了!”
直到2018年,91岁的孙文悦实在吃不消坚持。好在塘南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四位90后志愿者接过老人的班,凉茶摊就这么继续延续下来。
2020年,孙文悦老人去世。因为这个变故,那年直到8月凉茶摊都没出,也让许多市民关心起来。不过,凉茶摊仍将坚持下去,地点则搬到朝晖七区91幢沐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面,孙爷爷这份精神也将由年轻人传承下去。
3
他带着上百名“新杭州人”
通过公益融入朝晖
在朝晖,邵中国算是一个名人。20多年前他从老家江苏灌南来杭州务工,第一站就在朝晖落脚。2000年,他和15位同是党员的老乡,在朝晖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灌南县驻杭流动党员党支部,并在10年后升格为灌南县驻杭流动党员党委。
如今,已有超过3万名灌南人在杭务工,对于他们来说,流动党员党委就是自己的“娘家”。
作为新杭州人,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公益,就是一个最佳的切入口。2010年,邵中国发起成立杭州市首个“新市民”爱心服务队;2014年,杭州市首个“新市民”公益社会组织——“七叔居家贴心服务社”(“七叔”是邵中国的外号,他在家中排行老七)成立。
他带领着上百名老乡,为居民群众免费理发、维修小家电和自行车,还主动结对社区独居、孤寡、高龄老人,发放100余张爱心服务卡,免费为他们提供家政清洁、疏通下水道等10余项居家服务。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成立“邵中国流动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环卫工人每天清理小区环境,做好消杀工作;保安党员参与门岗值守、核酸检测秩序维护、居家隔离户买菜送菜等服务。
邵中国的名言是,“流动党组织就是要服务老乡、服务他乡、服务故乡,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做实做强。”在第二故乡杭州,他显然已经做到了。
4
103岁杭州老人
完成人生中最后一次捐献
去年夏天,一位方爱兰老人的故事牵动了许多杭州人的心。
她一生热爱公益,捐赠近40万元,并完成了令人动容的最后一捐——捐赠遗体为国家医学做贡献,成为浙江省年龄最大的遗体捐献者。
老人离世后,许多人才了解她的一生独立且传奇。
方爱兰出生于1919年,祖籍浙江东阳。她毕业于解放前的东吴大学,当了大半辈子英语老师,一生未婚。50多岁退休时,因父亲的户口在杭州,她因此也来到杭州照顾父亲。方老师的后半生清苦,无儿孙绕膝,但她自己几十年来阅读、看报,活得自得其乐。
生前,她曾住在朝晖五小区的老人公寓,说得一口好英文,喜欢写信,爱看英文杂志、《参考消息》。
2016年开始,方爱兰开始通过媒体尝试资助贫困学生。在那之后,方爱兰陆续资助长河高级中学、湖南岳阳市第十二中学的贫困学子,累计资助寒门学子18人,共306000元。
2020年7月16日,方爱兰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就在离世的一周前,方爱兰还将7.8万元转账给岳阳市教育基金会账户,用来帮助6名学生完成学业。那是她曾长期工作过的地方。
朝晖的公益和暖心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公益与爱心,已经融入了朝晖的DNA之中。有爱的朝晖故事,也会一直讲述下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