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六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千万工程”和生态建设

解码浙江可持续发展之路

字体:
—2023—
06/10
07:08:18
2023-06-10 07:08:18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祝梅

  浙江在线6月10日讯(记者 祝梅)20年来,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浙江如何以绿色为底色,实现生态富民的美丽“变身”?

  6月9日,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围绕“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色彩”这一主题,带来了各自领域的探索和思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最近,浙江的“千万工程”刷屏微信朋友圈。2003年6月5日,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帷幕,20年来,“千万工程”为浙江乡村创造了许多“高光时刻”,推动浙江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环境最美、农民生活最优、城乡发展最协调的省份之一。

  这4个“最”,也是对浙江农业农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高度概括。

  “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浙江乡村最显著的标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说,强势打出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和“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组合拳,目前,浙江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第一。

  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不光在乡村。2004年,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浙江生态省建设先行一步、走在前列,于2019年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八八战略”具体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以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导向,20年来,浙江开启覆盖全域、联动城乡的生态环境治理大会战,先后实施四轮“811”生态环保行动。数据显示,浙江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已从42.9%升至97.6%,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到24微克/立方米,达到有史以来最低点。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浙江渐入佳境。全省高质量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314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把全省域作为大花园来打造,浙江系统推进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示范。

  环境好了,一个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更多物种的回归与发现。近年来,浙江各地频频发现“新物种”,“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鸟中大熊猫”朱鹮等珍稀濒危物种也重现浙江大地,全省85%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针对乡村、滨海、矿区、重要流域等不同类型的空间治理单元,浙江“量身定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比如,通过海湾岸线治理、海堤生态整治、滨海湿地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营造等方式,浙江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今,沿着海岸线从北往南,可以看到普陀百年渔港、象山花岙岛千年古樟、临海白沙湾万人沙滩、乐清红树林沙滩民宿、洞头十里湿地等一批“蓝色海湾”精品工程。

  “在浙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梦正在不断变为现实。”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家银说。

  发展思路重塑

  在生态保护这门功课上,浙江无疑是“尖子生”。不过,绿色浙江的澎湃动能,更体现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重塑上。

  农村整体面貌深刻变化,背后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城乡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浙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20年来,浙江的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53%提高至2022年的73.4%,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

  遍布全省的美丽乡村,不断丰富拓展“两山”转化通道,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全省农民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增长至2022年的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以生态示范创建为抓手,浙江还积极展开全域旅游、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美丽成果加快转化为美丽经济。

  另一方面,浙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浙江已完成铅蓄电池等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在削减30%的废水废气排放量的同时,行业规模、产值税收持续增长,2022年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较2002年下降63.8%、91.7%。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省美丽办常务副主任、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一个双向转化、双向奔赴的过程,浙江不仅要把高品质的“绿”转化为不断流动的“富”,还要让“金山银山”更好地反哺“绿水青山”。

  机制长效,绿水青山方能常在。为调动各地守护绿水青山的积极性,浙江于2004年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2005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此后又陆续出台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政策、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政策,目前已基本实现生态保护领域财政政策全覆盖。

  “2017年起,我们创新构建了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每3年进行一次迭代升级,6年时间已兑现奖补资金766亿元。”省财政厅副厅长倪学军说,浙江充分发挥创新机制引导作用,更多支持山区26县发展,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内生动力问题,进一步缩小“三大差距”,据统计,山区26县以22.4%的人口占比获得64.9%的省级财政奖补资金。

  在老百姓感受最明显的地方发力

  解码浙江的绿色发展之路,无论是实施“千万工程”还是推动生态省建设,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紧密结合形势,紧盯问题短板,与时俱进赋予“龙头工程”生命力。

  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绿色转型总抓手,“十四五”以来,浙江开展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率先建立重点企业碳账户,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评价,加快核电、风光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建设,将生态价值释放到农业、文旅、商贸、科创等关联产业。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郎文荣说,在巩固成绩的基础上,浙江一手瞄准噪音、恶臭、油烟等老百姓感受最明显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靶向发力,另一手则以亚运会环境质量保障为契机,聚焦臭氧治理。

  另一头,持续进化的“千万工程”立足浙江城乡融合进入加快发展期的实际,部署实施了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把城和乡放到一起谋划,一体推进。

  “县城是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率先破解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最佳单元,以县城为支点,浙江将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以县城的能力提升促进乡村的振兴发展。”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章春华说,围绕县城承载能力提升,浙江已出台实施意见、印发实施方案、推出了15个省级试点,将重点推进产业平台集聚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四大提升行动”。

  “接下去,浙江将主要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王通林说,在“振兴乡村”方面,浙江将实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宜居宜业、乡村文明善治、乡村共同富裕四大提升行动,推动乡村加快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能够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

  在“城乡融合”方面,浙江将进一步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等三大体制机制,推动各类要素在县城集聚放大、向乡村顺畅流动。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按照“一个专班牵头、一套机制运作、一个平台调度”的要求,项目化、清单化、时间化推进各项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全省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达57.37%,比去年底提高了0.23个百分点;和美乡村建设覆盖率已达13.5%;实施项目994个、总投资1.63万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449亿元,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68.2%、投资完成率54.4%。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可持续发展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