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巡展如典雅之风吹拂长三角

品赏水墨丹青 触摸千年文脉

字体:
—2023—
07/18
07:47:01
2023-07-18 07:47:01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李娇俨

  “大系”宁波展现场观众沉浸式体验“光影丹青”。 本报记者 贺元凯 袁佳颖 摄 

  工作人员在“大系”嘉兴展现场布展。 拍友 齐冠翔 叶高成 摄 

  观众在“大系”上海松江展厅内欣赏古画。 拍友 蒋天翔 摄 

  浙江在线7月18日讯(记者 李娇俨)这个夏天,中国历代绘画承载的中华文脉,如一缕典雅之风在长三角吹拂。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连日来陆续在宁波、上海松江等地开启巡展,共展出历代绘画精品高清出版打样稿2600余件,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纷至沓来,静静驻足欣赏一幅幅纳山河万景、历上下千年的水墨丹青。中华传统文化的辉光由此照进当代人的内心。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大系”系列特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一次典范之作。其中,在国家博物馆持续展出的“盛世修典”特展,7月初日均观展超2万人次,开展至今已吸引观众超240万人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中华文明更加真实可感地融入国人生活。

  丹青承载中华文明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然则,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以何载之?

  传世古画,那穿越历史烟尘的绢丝颜料,肆意挥洒的遒劲笔触,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呈现的不只是艺术之精妙,更是中华文明的灿烂历程。

  走进宁波美术馆,1600件(套)历代绘画精品出版打样稿绚丽多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一位擦肩而过的观众由衷赞叹。其中浓墨重彩的部分,呼应着海港宁波千年航海的史诗,展现出古代中国出口贸易和海上丝路交流的繁盛景象。

  白墙上,数十幅“罗汉图”和“十王图”整齐排列。图中罗汉细致生动,画面描摹无不详尽;十王背后屏风中的水墨山水,则是画坛的崭新样式,极为可贵。这正是两宋时期明州佛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遥想当年,这些画作随着满载商货的船只,从宁波的港湾驶向大海,进入日本、高丽等国,专供当地佛事法会张悬。有学者认为,“十王图”上的款识“陆信忠”,已经成为了一种商标式称号。

  不远处,《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唐摹本的灯箱让汉字之美显露无遗。1000多年前,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十六个字的1000件袈裟从日本送抵大唐。高僧鉴真被其打动,决心泛海传法,三帖相传正是鉴真东渡时带入日本。鉴真多次东渡,就是在以阿育王寺为中心的宁波地区进行。

  如今,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赵氏三世人马图》、藏于美国佛利尔·赛克勒美术馆的《梦仙草堂图》等诸多古代名画的高清打样稿,在展厅的灯光下熠熠生辉。不用翻山渡海,我们就有机会在国内感受流散于海外的古代名画的巨大魅力、聆听历史的足音。

  在上海松江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一位松江的画坛巨擘与“大系”携手而来。

  展厅内,上海本地市民仔细欣赏《青弁图》《佘山游境图》等高清打样稿时,不约而同地问讲解员:“这是董其昌的画吗?”

  “画人物需顾盼语言,花果迎风带露,禽飞兽走精神脱真。”明代董其昌,以传承和发展的眼光,梳理绘画风格脉络的承袭与发展,力倡“南北宗论”,影响了明清近百年的绘画理论研究,直至今日。

  淡绿色的展墙上,董其昌的《仿赵孟頫林塘晚归图》,以润泽的墨色,绘出溪山岸渚之景,雅淡温润,更具“南宗”格调;他的《青弁图》,以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为母题,一眼望去,仿佛走进吴兴弁山的千岩万壑,幽谷清涧;72岁的董其昌致仕返归松江,一路畅游明山秀水,“舟行龙华道中”,他忆及前一日登临佘山,便有了眼前这幅《佘山游境图》……

  “大系”的数字化成果,让董其昌画论中提到的南、北宗名家之作,得以清晰直观地呈现。

  展览尾声,放大两倍的《千里江山图》灯箱长卷贯穿展厅。丹青跃出纸面,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只此青绿》舞蹈诗剧,也在同一片空间上演。移步间,一处别样的文房小景出现,400多年前,董其昌就是在他的文房里写下了影响深远的《画禅室随笔》……

  窗外,是一墙之隔的醉白池;窗内,“千里江山”与江南园林交相辉映。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与富含“江南”意象的文化场域融为一体。

  嘉兴,即将与“大系”再度相逢。2021年,“大系”就曾在嘉兴美术馆展出。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定于7月20日开展的嘉兴“大系”展上,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关的500余件绘画精品妙趣横生,《列女图》《南唐文会图》《歌乐图》等画作,将唐宋明清间古人的举手投足,各色服制,定格于笔墨丹青间。

  观者如步入画境,古代服饰的实体文物首次与“大系”画面相呼应。透亮的展柜里,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仿汉敷彩纱锦袍、仿明斗牛补服、仿宋皇后装等,再现了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如一部“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清光绪蓝色绸绣彩云金龙纹龙袍、清道光打籽绣捷报富贵女吉服等,向现代人诉说着清代宫廷的礼仪制度和审美趣味。

  一种更为立体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深切感受,在观众心中油然而生。

  国宝重光,“大系”已不只是美术领域的宝贵资源,也成为多角度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基因密码的重要路径。

  策展背后是精益求精

  近日,“大系”在宁波、上海等地几乎同时开展,浙江大学策展团队的主创人员也分散到各个展览中。一系列展览背后,是“大系”团队久久为功的坚持、一次次的精益求精。

  从一开始,上海松江展就确立结合地方文脉,以董其昌画论为核心线索的布展思路。但是,如何从数千幅画作中挑选,将抽象的“画论”通过作品来触达观众,颇需巧思。

  展览的策划工作持续了近一年,松江“大系”执行策展人周懿和团队全面梳理了南、北宗画家的名录,董其昌画理被清晰地呈现出来。为了营造江南园林般的展览意境,他们走进园林景观采风,研究、学习并拍摄了大量门、窗、花艺等实景资料,只求最“江南”的展示方式;为了传递古代绘画手卷尾跋上的大量信息,他们采用了更高的印刷和装裱技术,让观众不再只看到画芯部分……

  嘉兴展的画作体量不是最大,约500余幅,但也经过了多轮筛选和调整。选画的难点在于,宋以后的人物画加入了大量想象,如何确定这幅画反映的穿着时代?众多神佛类题材绘画怎样断代?每一幅作品的确定,都经过了多次的讨论,总时长跨度达两个月。

  相较经过多轮锻炼、日益熟练的策展布展环节,嘉兴“大系”展第一次加入了实物展示,每一件展品都力求贴合展示主题,还动用了策展团队的大量人脉。为了让服饰文物顺利亮相,嘉兴“大系”执行策展人王鲸超和团队前期时刻监测着文物展柜的温度、湿度……

  大展背后,是一群人的日夜努力。

  开展倒计时10天,周懿二阳了。为了不影响大家工作,她自觉回家隔离。即便发烧、咳嗽,她依然每天跟团队远程办公。二阳第四天凌晨,结束电话会,一测核酸,阴了!第二天下午,她立刻收拾行李赶往松江。

  主展厅在四楼,一楼大厅又布有“藏书塔”等装置,因此布展期间要上下两头跑。上楼下楼,爬楼梯最方便,周懿每天日行两万步。“大家在场馆走路都捂着腰,一看到爬楼梯就心发慌。好像在爬泰山登顶。”她说。

  由于上海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二层是图书馆区域,白天只能进行无噪音施工,大量工程放在晚上进行。团队、馆方、技术施工人员、志愿者为此都咬紧牙关。

  周懿记得,最后一天晚上,至少有40人的团队在不同责任分区工作。不同团队相互送饮料,见面就相互加油鼓劲:“师傅这个墙做得漂亮”“同学,你负责的区域真快”“你的展签贴得平”……

  全程参与的上海之根文化负责人潘奕俊惊叹布展速度:前一天还空旷的场地,第二天展墙全部立好,第三天颜料粉刷完毕,第四天开始挂画,没两天画作已经都上墙了……

  每个人都在抓紧时间,全力冲刺。“大系”全国巡展总策展人王小松教授从外地出差回来,直奔宁波展现场,然后再前往嘉兴和松江,一天之内奔波三地;浙大出版社艺术分社社长施马琪带着小伙伴负责画框运输,宁波、嘉兴、上海松江三地辗转成为常态……

  为了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宁波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也加入布展,和浙大策展团队一起,整个队伍中女生占多数。开展在即,成员们一个个变成了“杨家女将”,分画、清点、上墙……重活、累活都不在话下。

  倒计时响起,宁波“大系”执行策展负责人周洁也调整为 “超长时间待机”。每天早上7时,她就开始和团队成员一起在展厅忙碌,中午休息半小时就投入工作。装画的工人师傅到晚上9时下班,此时周洁还在对接设计方案、审校展签名牌、汇报布展进程……忙完已经过了凌晨2时。

  互相扶持着,困难反倒成了团队的黏合剂。王鲸超在宁波美术馆帮忙挂画,等宁波布展完成,又和同事一起赶去嘉兴……

  众志成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场场精彩的展览如约与观众相见。

  激荡起观众深刻共鸣

  丹青越时空 翰墨有余香。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用一场场精益求精的展览,让古代绘画的华美与神韵再现,激荡起无数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刻共鸣。5000年文明的万千气象,透过一幅幅画作呼啸而来,不断浇灌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种子。

  绘画经典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观众发生链接,并刻下深深的印象: “大系”嘉兴、宁波展设置的“光影丹青”沉浸式体验区,取材藏于海外博物馆的24件中国古代绘画精品,以全新的空间音频智能处理技术和视、听、触、嗅多感官实时交互装置,带大家“穿”进画里——

  灯光变暗,男女老少席地而坐,静静等待着这场秀。突然,四周的星光变为古色古香的青绿山峦,华美艳丽的花鸟,象征君子的梅兰竹菊轮番登场,扑面而来。游走的线条向观众汇聚,以掌击墙,孔明灯应声出现,向高空飞去……所有观众都被惊艳,他们看到了超出期待的古画之美。

  宁波美术馆内,有专程从上海赶来的观众,对着画作仔细观摩;来自宁波大学的医学生贾永涛,被微信朋友圈的“大系”展讯吸引,特意带着相机来拍摄;浙江大学的讲解员董默遥发现,不少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前来打卡,许多宁波本地人对《宁波府图》上的景点了如指掌;跟随志愿讲解员张春燕聆听的观众越来越多,其中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

  “我从国企退休后,就报名参加宁波展的志愿者招募。走进‘大系’了解后,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张春燕真诚地说。她几乎用全部空闲时间参加培训,跟着浙大讲解员学习,一遍一遍翻阅6万多字的讲解稿,成为第一个可以带着观众走全场的志愿讲解者。拥有“小白”视角的张春燕,在讲解中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拉近了观众与古画的距离。

  上海松江展厅内,来自同济大学的刘可悦、王烨、蒋天翔、康蕙泽等6名同学,是布展的“先遣部队”,也是服务于观众的志愿讲解员。开展数日,他们接待了大量拥有专业背景的观众:一位曾在故宫修文物的专家,和他们认真讨论《江山秋色图》与《千里江山图》的差异;国画专业的教授带着学生,来到《晴峦萧寺图》前,拿出自己临摹过的画作对比,感慨“终于看到此图的全卷了”……

  蔚为大观的绘画珍品,是更为浩瀚的信息世界和全新的研究视野。

  宁波展中,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是艺术助力科研的范例。中国科学家2016年研究发现,画中的锦鸡,是900年前雉类杂交的再现,也是迄今全世界关于鸟类杂交的最早记录。近期,“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正和农业、政治、生物、科技、教育等学科相结合开展研究。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说,“大系”中有一半属于“涉农”题材,如《耕作图》《蚕织图》,记录了当时耕夫、蚕妇的劳作过程,被誉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项目组和浙大农学院合作,深度解析古画中农耕文明的技术、民俗等。

  以展为引,以书为媒。展览结束后,“大系”整套书籍将入藏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教育机构,“大系”将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与更多人相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绘画;展览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传世古画,那穿越历史烟尘的绢丝颜料,肆意挥洒的遒劲笔触,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呈现的不只是艺术之精妙,更是中华文明的灿烂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