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科普,为什么这么热

字体:
—2023—
09/16
07:14:34
2023-09-16 07:14:3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郭闻

9月15日,中华问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普展在省科技馆启动。图为展出的“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舱实物。 记者 董旭明 拍友 方佳佳 摄

  浙江在线9月16日讯(记者 郭闻)9月15日,2023年“全国科普日”浙江主场活动启动仪式在省科技馆举行。接下来,全省预计将举行3000余场精彩纷呈的活动,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同时,筹备已久的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也将于9月17日成立。这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因为它是一次全新的实践与创新。

  科普热正不断升温

  随着全民素质不断提高,科普热正不断升温。

  科普图书热卖了。近五年来,科普类图书在市场所占码洋比重逐渐上升,尤其是2020年以来,少儿科普百科类图书的码洋比重超过6%。

  科普自媒体热了。各类平台上,越来越多的科普类创作正在涌现。喜马拉雅FM上,科普节目《原来是这样》累计被收听几亿次;短视频平台上,许多科普作者通过各种小实验,将复杂高深的科学原理、前沿科技浅显易懂地展现给大众看。

  专家的科普课火了。许多科学家、大学教授甚至院士,走进中小学课堂或在线上开设科普栏目。如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开设的海洋知识科普视频号“海洋科普老顽童”、同济大学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开设的视频号“不刷题的吴姥姥”等,都成了青少年争相收藏的宝藏UP主。

  院士开讲时,往往会分享自己的成长和科研经历,因此,浙江建立“浙江院士科普基地”,希望通过这一载体,让科学家精神和高质量科普走进中小学校,激发青少年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追求科学生生不息

  不管是近年来涌现的全民科普热,还是科普联合会的成立,它们的背后,其实是百年中国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20世纪初,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向大众普及科学、重塑国民素质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家蔡元培说:“欲救中国于萎靡不振之中,惟有力倡科学化。”许多大家,如鲁迅、陈望道等都为普罗大众撰写科普小文。教育家陶行知还提出“科学下嫁运动”,意思是要把科学知识向工农群众进行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科普工作成为了一项国家事业。在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中国政府就将“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写入具有临时国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6年,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党中央向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58年,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科学技术团体——中国科协成立。

  进入新时代,科普更是被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科普法执法大检查;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出台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2023年7月1日,《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实施,《条例》指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提倡,奠定了当下科普热的基石。同时,科普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期待知识中国崛起

  科普热的出现,也说明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如今的科普,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效果越来越好,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例如,一些打着科学旗号却似是而非的网文大行其道。

  面对改头换面以“科学”面目出现的伪科学,科普打假只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助力科普。

  科普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普及科学知识只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传承科学的内涵,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正是从这点出发,科普有了人文意义,关乎人类心灵。

  科普越来越“香”,是因为科普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融入大众、提升着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国的目标是,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能效显著,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期待知识中国的崛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科普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