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国新办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朱惠芳亮相——

非洲患儿的“中国妈妈”

字体:
—2023—
11/18
06:51:28
2023-11-18 06:51:28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陈宁

  浙江在线11月18日讯(记者 陈宁)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队员,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朱惠芳作为群体代表之一亮相见面会。

  “直到今天,我与非洲那片热土、那些善良可爱的朋友都未曾分离。”记者拨通朱惠芳的电话时,她这样说。5年前,恰逢浙江援外医疗50周年之际,记者赴西非马里,跟随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采访,作为队里的“老大姐”、曾有过支援中非经历的朱惠芳不止一次这样表达自己对非洲的情感。

  从事护理工作38年的朱惠芳曾两次参加中国援外医疗队,出色完成使命任务,当地患儿亲切地叫她“中国妈妈”。

  在国新办的见面会上,朱惠芳说:“作为中国医疗队的一员,我能够穿上印有五星红旗标识的工作服深感骄傲,与志同道合的优秀队员们一起工作生活也倍感荣幸。”

  两度援非的经历,让朱惠芳更加懂得援外医疗的分量。2010年,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出征,彼时的她对于非洲的印象,仅限于文学作品中的描述。然而,抵达非洲后,最先摆在朱惠芳面前的是疾病的困扰。“在此之前,没有人切身体会疟疾是什么感受。”初到中非的一个月内,包括她在内的8名队员相继感染疟疾。

  “夜间体温高达40摄氏度,全身冒汗、四肢乏力……”朱惠芳向记者回忆道,队员们相互打针、照料。在远离祖国与亲人的中非,大家的互帮互助成为她坚守的动力。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朱惠芳与队友们完成了两年的援外任务。

  2016年底,浙江省开始征集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队员,已经年近50岁的朱惠芳再次报名。为什么再去非洲?面对亲人、朋友们的疑问,她的回答很实在:“我想趁自己还年轻,再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2017年7月,朱惠芳抵达马里首都巴马科,又一次开启援非工作。国新办的见面会上,面对浙江日报潮新闻的提问,她回忆起了自己在马里期间与一位16岁患者结下的深厚情谊——当年,这位马里男孩车祸后颈椎伴脊髓损伤,发生了尾骶部严重压力性损伤,朱惠芳接受护理会诊后,每天利用休息时间悉心照料,直至男孩康复。

  2018年记者在马里驻地采访时,朱惠芳曾向记者展示了一件当地特色服饰,这件漂亮的衣服就是男孩出院后,他的母亲花费数小时专程赶到医院,亲手交到朱惠芳手中的。

  “直到现在我们还有联系,他现在已经成为马里的一名大学生了。”朱惠芳在见面会上说。非洲人民对中国医生的信任,是她职业生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面对中外媒体,朱惠芳多次提到了祖国。祖国二字,也是这些年记者多次与她交流时,她口中的高频词。在结束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的工作时,她说过:“援非历程虽然充满艰辛,但每每想到这是祖国交付的使命,非洲的患者们需要我们,内心便只剩下勇往直前的信念。”在被授予马里国家骑士勋章后,她说:“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的背后,都有强大祖国的支持。队里每位队员都在辛勤工作,这枚勋章属于祖国和每一位队友。”

  “我们非常欢迎年轻人加入我们中国援外医疗队这个光荣的大家庭。我们的队员在外工作,需要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工作。”作为两度援非的老队员,见面会上,朱惠芳还向年轻一代医务工作者发出邀请。

  到今年,中国援外医疗事业已经走过整整60年。

  1963年,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派遣的第一支医疗队抵达阿尔及利亚。5年后,浙江也参与其中,先后向马里、中非、纳米比亚派出医疗队,至今已走过55个年头。60年来,中国已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他们跨洲越洋,在异国他乡为当地百姓消除病痛,累计诊治患者2.9亿人次。

  一代代医务工作者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让相隔万里的中国与非洲紧紧相依。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中国医疗队;护理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