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老底子的年画吗?春节期间,一批年画精品,在温州市龙湾区文博馆亮相,把人们对春节的记忆拉回到几十年前。趁着回老家过年的机会,我特意带着孩子前去参观。
年画展的作品由温州青年艺术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之华收藏,共有60幅年画、30幅连环画封面,大多创作于上世纪50至80年代。除了项之华收藏的名家画作,还有他自己的作品。擅长在玻璃上刻画的他,近年来开始用工笔手法画一些历史题材的连环画,在圈内名声大噪。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民间艺术,曾是新年里不可或缺的“年味”,其内容涉及戏剧、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神话、花鸟、古典小说、乡村生活风情等题材,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
以上作品均为受访者提供
“这次展出的作品,其时代感是很强的,既很好地宣扬了传统文化,也能让观众从中读取一些历史信息。”项之华对我说,神话类题材的年画反映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年画会用夸张手法表现果实,展现出对丰收的渴望;像《孟母三迁》《精忠报国》这些爱国题材,或从四大名著中取材创作的年画,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上午9时,展厅内已经聚集了不少学生,也有老年人带着孙辈来参观。
“这个橱窗里展出的是儿童年画,展示了那个年代少年的志向。我们从构图上可以看出,拖拉机占据了突出位置,表现出少年当拖拉机手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项之华一边招呼大家聚拢来,一边解读起年画内容,年画和生活息息相关,以前家里缺少装饰品,过年时买上几张年画,给家居生活增添喜庆的氛围。所以,年画里蕴藏着人间烟火气。
龙湾区实验中学的张哲皓同学面对年画作品时,满脸好奇,听得入神。在互动体验区,他还在项老师的指导下,蘸墨涂木拓版,给棕刷打腊,铺平纸张,用棕刷均匀压刷,轻轻揭起,一幅寓意美好的“送财小神龙”或“福”字年画就出炉了。
“现场聆听项老师讲解,亲手拓印一份木版年画带回家贴门上,不仅体味到烟火气,也给家里增添一抹新年红。”张哲皓很有感触地对我说。
带着浓厚的兴趣,我的孩子也在项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体验了一番制作木版年画的乐趣。
项之华给学生介绍木版年画印刷的注意事项。 王兴 摄
我想,年画不仅珍藏着手艺人的技法,更是中华文明赓续至今的见证。那些丰富的想象、古老的智慧、浓浓的烟火气,寄寓中国人世世代代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也是新年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或许这就是我们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项之华来说,最拿手的莫过于玻璃银光刻技艺了,说白了就是在玻璃上作画,因此又称“镜画”。在他的银光艺术工作室,我见到了满屋子的银光刻作品。从光彩四溢的传统花鸟衣柜门,到玲珑剔透的果盘“珠玑”;从大幅的中堂“福禄寿”,到小巧有趣的十二生肖摆件,项之华用跳动的指尖、华彩的绘画,使玻璃银光刻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焕发出明澈清亮的光彩。
《湖光》受访者供图
《幽境》受访者供图
《满腹珠玑》受访者供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