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9日讯(记者 钱关键 共享联盟·义乌 陈洋波)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厂?在一些年轻人的观念里,进厂,似乎就是和“打螺丝”划了等号,性价比很低。然而,在义乌市佛堂镇的浙江芬雪琳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无缝内衣厂内,一批大学生却干得风生水起。他们进厂房、下车间,不仅成为各自部门的顶梁柱,有的在短短几年里走上管理岗位。截至目前,这家720人的针织企业,活跃着73位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
“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其中包括加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我们这个行业正在大力吸引更多大学生前来就业。”浙江省无缝织造行业协会会长王晋围介绍,目前,活跃在义乌针织服饰行业的大学生大约有三四千人。他们的到来,不仅优化了服装行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也为所在企业参与激烈市场竞争增添了新砝码。日前,记者走进芬雪琳公司,深入了解这些在制造业一线岗位奋斗的大学生。
21岁统计员袁梦瑶:
无论在哪里,是金子总会发光
“嘶嚓、嘶嚓”……早上7时30分,芬雪琳公司的缝纫车间就开始忙碌起来。随着近200名员工陆续到岗、开动机器,偌大的车间内,上百台平车、拷边车同时发出声响,交织出一派繁忙景象。
这时,一个头扎马尾辫、一身休闲装的姑娘风风火火地赶到车间。“先打个卡。”她一边到打卡机前刷脸,一边冲记者笑。
姑娘名叫袁梦瑶,是芬雪琳公司今年新招18位大学生之一。今年21岁的她,刚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校门,就成为缝纫车间的一名统计员。
每天对不同订单、不同产品的出货量进行统计,对车间里各台设备上机针、梭芯的更换数据进行登记,并录入电脑,是袁梦瑶的工作日常。
袁梦瑶在织造车间统计数据。记者 钱关键 摄
“梦瑶,16号平车刚换下来的机针,给你。”袁梦瑶刚一落座,一名机修工就找上“门”来。
袁梦瑶站起身,麻利地接过断了头的机针,快速地用透明胶将机针贴在机修登记簿上。“工作虽简单,但也是整个生产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位。”说着,她在登记簿管理员一栏,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今年,是芬雪琳公司近几年招聘大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18个新招进来的大学生,有8人被分配到车间及生产一线。袁梦瑶是唯一一个被分配到缝纫车间的大学生。
在车间3个多月,她不仅已经能叫出大部分工人的名字,工作中更是没有出现过纰漏。“车间统计工作,对我来说挑战性不大。”袁梦瑶开玩笑说,相比工作内容本身,每天在车间要待上8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反倒更考验她的毅力。
说归说,但袁梦瑶对自己的要求颇高。在车间,她特地给自己选了没有靠背的凳子,所以工作中她的背一直挺得很直。
“小姑娘个性独立,待人接物挺有分寸。”说起袁梦瑶,缝纫车间主任周丽军赞赏有加。
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对很多人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选择到工厂上班,袁梦瑶有自己的考量。她说,自己出生于普通家庭,如果能凭自己的双手杀出一条“血路”,改变命运,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何况进了公司,也不是一岗定终生。”说这话时,袁梦瑶一脸认真。
23岁技术员申玉龙:
更愿意在车间当一名收入更高的蓝领
“最近有几个国外的急单要出,我得去加个班。”18时许,在外用过晚餐,申玉龙提着一杯咖啡,匆匆往公司赶。
申玉龙是芬雪琳公司染色车间技术员。1.76米的个子,戴着一副半框的金丝眼镜,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文艺范。这样的形象,走在大街上,回头率也是“杠杠的”。
但申玉龙不管这些。大学一毕业,他就一头扎进车间。参加工作以来的900多个日夜,他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各种染料和试剂。
傍晚7时许,染色车间内灯火通明。放下咖啡,申玉龙闪身进入挂满瓶瓶罐罐的化验室。将染料导入化料机,在滴液机里做化学反应。不一会儿,他手中就多了一瓶淡紫色的染色剂。接着,他用这款染色剂给白坯布染了色,并对新布料做起了耐洗色牢度试验、摩擦牢度试验……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
“一个新样品出来,至少要做3次染色实验,复杂的要做七八次。”申玉龙说,一年下来,他要重复1000多次这样的实验,打样300多个颜色。最忙的时候,他在48小时内调出了100份染色剂,并通宵达旦填写完200页的实验报表。
申玉龙在染色车间打样。记者 钱关键 摄
正是靠着这股韧劲,在短短两年内,申玉龙完成了从车间学徒到“小师傅”的转变,并获得了独立打样资格。
对于在车间打样,大学就读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申玉龙表示,这和自己的专业很对口,而且他从小就对五颜六色的东西感兴趣。几道简单的工序、几款简单的染料,经过自己的手,就变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这让申玉龙很有成就感。
“车间工作,没你们想象中那么枯燥。”申玉龙表示,相比当一名看起来光鲜但薪水不高的白领,他更愿意在车间当一名拥有更高收入的蓝领技术工人,简单、清爽,不需要跟太多人打交道。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他总是保持全情投入。
工作之余,他常常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的“新色彩”,拍成视频发在私人空间。“旅游、摄像和剪辑都是我的爱好。”申玉龙说。
“大学生悟性高、素质好,哪怕是在车间工作,我对他们也是高看一眼。”染色车间主任谈奎是东华大学的高材生。他表示,在车间工作,大学生很容易冒尖。他手上的多个班组长岗位,就专为大学生预留。
“今年,在谈主任的帮助下,我已参与到公司多个新产品的研发中。”聊起未来,申玉龙摩拳擦掌,信心满满。
34岁车间主任党金鹏:
从车间统计员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应届生
“早,辛苦了。”春夏之交,气温渐升。早上7时许,一身卡其色工装的党金鹏就出现在了半成品检验车间。党金鹏是芬雪琳公司的“老人”,上班路上,不时有员工和他打招呼。
1.75米的个子,高鼻梁、小眼睛,党金鹏笑起来有些腼腆。2013年春,他和另外3位同学一道,从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芬雪琳,成为公司招录的第一批应届大学生。
11年过去,当年和党金鹏一起进厂的4个人如今留下来的只剩他一个。而党金鹏也不负众望,从普通车间统计员干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成长为半成品检验车间主任,管理着烫标、分拣等生产环节的60多名员工。
每天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是他这几年雷打不动的习惯。但当普通员工和做管理工作完全不同。“以前只要管好自己,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大家。”党金鹏手下,既有工龄十几年的老员工,也有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
党金鹏(右)在车间和员工交流。 共享联盟·义乌 陈洋波 摄
要管好这些人,并不容易。党金鹏的法宝是坚持以身作则。有重活累活,自己撸起袖子先顶上去;遇到难搞的技术问题,自己刻苦钻研先“啃”下来。有好几次为了赶货,党金鹏都和一线操作工一起奋战到了天明。
党金鹏很忙,工作间隙,他还不时出去开会。但无论他在与不在,整个车间都秩序井然。“在我们这里,没人偷懒。”车间统计员杨雪说。
党金鹏的另一个管理法宝是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他说,几年前,自己父亲生病住院,他向公司请了1年的长假。其间,公司不仅按时给他缴纳五险一金,董事长更是经常打电话来嘘寒问暖,这让他十分感动。如今,他将这份感动融入到自己的管理工作中。“员工离职后,但凡想回来上班的,没有特殊原因我都会接收。”党金鹏说,平时,员工遇到什么急难事,他也会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正聊着,几名中年男子来车间应聘当烫标工人。党金鹏直接就带他们上机器实操。“人才难得。”看着党金鹏离去的背影,芬雪琳公司副总经理胡昌波不禁感叹。他表示,在芬雪琳公司,像党金鹏这样通过自身努力,从一线工作走上管理岗位的大学生还有不少。来自陕西的大学生冯博,工作短短几年就成了公司行政经理。
于无声处听惊雷。“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工厂时代到来,大学生进工厂、车间,也越来越有用武之地。”党金鹏表示,无论在哪里工作,只要脚踏实地、敢打敢拼,梦想一定会实现。
数据显示,近几年,每年有三四万名大学生涌入义乌。除了电商外贸行业和科技型企业之外,以针织服饰企业为代表的义乌传统制造业企业,在经历转型升级后所能提供的岗位和薪资,也越来越有吸引力。“今年,省里提出加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这对很多企业和工厂的用人观也是一次较大的触动。”义乌市人力社保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国成说。
为吸引各类大学生人才来义乌工作,今年义乌新推出了人才创业就业政策“大礼包”,根据学历高低为来义乌找工作的大学生“量身定制”每月400元至2000元不等、最多3个月的实习生活补贴。此外,大学生在义乌购房,还可获得20万元至80万元不等的购房补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