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从2014年启动至今,浙江新高考改革已经走过十年历程。
与传统高考模式相比,新高考在选考科目、成绩计算和志愿填报等方面都有制度性变革。对于每年三四十万名走上高考考场的浙江考生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学校而言,新高考赋予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也让过去的很多经验失效了。
新高考带来了哪些变化和思考?即日起,潮新闻客户端推出“新高考十周年”报道。
本期,记者采访到了首届新高考考生应同学的妈妈,回顾十年前,她和女儿共同走过的高考路,经历过迷茫和焦虑,也看到了女儿的成长。在应妈妈眼里,新高考不仅是一场对考生、老师的考验,也是对家庭眼界、综合规划和思考能力的考验,如何取胜,应妈妈的法宝是充分尊重孩子,给她选择的权利。
“这个小长假,我不回来了。”几天前,应妈妈收到女儿发在家庭群里的消息。为了进心仪的公司,女儿小应刚结束浙大中文系硕士毕业论文的答辩,立马又投入到校招面试的准备中。
看到女儿有条不紊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应妈妈心里突然涌上一股熟悉的感觉。
七年前,也是这样有些燥热的初夏,也是这种忙碌略带紧张的节奏,作为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后的首届考生,女儿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着最后的冲刺。
虽然自己和丈夫都不是大学毕业,但对女儿的学习,应妈妈一直很上心。因为新高考,她发现了女儿身上之前并未注意的优点,“她很懂得目标拆解,还会提前规划人生。”别人眼中难熬的高中生活,应妈妈现在回忆起来,女儿过得还是挺从容的。
2014年9月,小应以中考成绩全区前五名的成绩,考入黄岩中学。应妈妈记得,开学还不到半个月,浙江就发布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一夜之间,高一新生小应,又多了层身份——全省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一届考生。
“以前只知道文科和理科,只要高考那天,几门功课考好,就能选好大学。”政策一改,孩子和家长都成了“吃螃蟹的人”,应妈妈笑道,当时为了弄清学考、选考的概念,她和丈夫没少花功夫。
迷茫和焦虑,是当时家长群里,大家经常提及的两个词。父母们最关心的是,怎样在新制度里尽可能拿到高分。
政策发布后,学校迅速组织了家长会和专家讲座,为高一家长解读新政策。无论工作多忙,这些讲座,应妈妈一场不落地听完,每场还认真做笔记,生怕漏过重要信息。
7选3、赋分制……应妈妈坦言,后来证明这些概念,女儿比她掌握得更透彻。
几场讲座听下来,她印象很深的是专家、老师们都在强调物理的重要性,“几乎人人都会提到物理,当时传递给我们的一个信息,就是选物理报志愿时的选择会更多”。
对于全科均衡发展的小应来说,物理并不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母女俩迅速达成一致,首先敲定了物理这门选课。
自由选科到底意味着什么?一开始,很多人还是懵懵懂懂。于是,小应把兴趣作为重要的参考。
物理、地理、政治,最终定下的三门选考科目,看上去很混搭的组合,在应妈妈看来,完全是遵循了女儿的兴趣。
后来,小应发现,像自己这样在传统文理科间跨选的同学,并不罕见。
对考试科目更多的自主权,让上课的形式也变成为灵活的“走班制”。“高一刚进去时的班级是行政班,高二确定选课后,一到上课时间,大家都去了不同选课班级。”小应说。
2016年,小应参加了高考科目物理和地理的首考。因为是住校生,应妈妈丝毫没有体会到传说中送考的气氛。
两门选考的高考分数还是女儿查完后,打电话告诉她的。物理赋分79,地理赋分91,第一次接触赋分的应妈妈意识到,物理并非是女儿的最优选择,“心里还是有点后悔的,当初过分强调物理对志愿填报的影响,感觉没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孩子的特长。”
“没事,反正能考两次。”女儿的一句话让原本还在为物理分数烦恼的应妈妈,突然有了一丝松弛的理由。
两次考试机会,不再一考定终身,这是应妈妈对新高考印象最深的点。
为了提高物理成绩,全家人一同决定,第二次选考,放弃已经拿到91分的地理,好好备考物理。“看到孩子为了选考科目瘦了一大圈还是很心疼的,分数过了就行,希望她学得轻松些。”
高考前夕,全家人又遇到了新“题型”:复杂的志愿填报。
应妈妈拿着学校校门口散发的小广告,跑遍了上面写的每一所志愿填报机构,决定鼓励女儿走“三位一体”提前批。
最终,凭借8个A的成绩,小应很顺利地入围了浙江师范大学,还选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有人说,新高考是对家庭眼界和综合规划、思考能力的考验,应妈妈说,回望三年高考路,家长更多的是提供建议,做好保障,从选考科目,到一门两次的考试,再到填报志愿,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孩子。
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和机会,这仿佛与新高考的设计初心不谋而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