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宁波: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激活新质生产力

字体:
—2024—
06/09
08:24:34
2024-06-09 08:24:34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李华

  天工人巧日争新。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原始创新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深刻重构全球创新版图。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 本文图片由宁波市发改委、镇海区委宣传部提供

  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成为绕不过的台阶。

  作为中国发展的“火车头”和科创“主引擎”,长三角如何在“创新”这个时代命题上“破局”?如何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率先探路、勇挑大梁?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必须要解答的问题。

  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成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中,创新谋变的关键之举。“三省一市”在创新上“拆墙破壁”、协力共进,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科创策源“新”起点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

  在“新”的起点上,展现长三角金南翼的新担当、新作为,宁波的“求新”之路,迈得坚实而坚定。

  受制于高校院所资源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相比于长三角的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宁波在创新资源和创新载体上并不占优势。

  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

  为此,宁波以“视创新为生命、抓创新像拼命”的决心和行动力,开启了一项项创新栽树工程,一步步提升创新位势能级,不断刷新在长三角创新格局中的“存在感”。

  营造创新大格局。2018年以来,宁波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起点推进国家自创区建设,迭代升级甬江科创大走廊,全面启动甬江科创区建设,全面布局建设“互联网+ ”、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宁波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至全国第16位,宁波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前进至第14位。

  集聚创新大平台。宁波聚焦建设世界一流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以一流水准打造甬江科创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西工大研究院、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全面推进。

  创新大投入,不断释放创新大能量。三年来,宁波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超过90项,开发出自主创新产品超370个,应用于神舟飞天、科技冬奥、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去年以来,宁波重大基础研究集成项目实现零的突破,5篇原创成果论文发表在《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创历史新高;今年,宁波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总数率先破百,在全国城市中连续7年位列第一。

  人才的集聚,最能说明一地的科创能级。


  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

  依托不断落子的高能级平台,宁波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纷至沓来。目前,甬江实验室集聚20个高水平研究团队和420余名科研人员;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累计签约70余名核心教研人才,其中院士10余人;去年,宁波自主培养两院院士实现零的突破,吸引青年大学生26.6万人,创历史新高。

  广结科创“朋友圈”

  大科学时代,不再是万能科学家时代,而更加讲求多方合作、协同创新。长三角区域科创领域互补性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题中之义。

  从实验室原始创新,到加速成果转化、促成“揭榜挂帅”、孵化扶持创业……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宁波科创“朋友圈”越扩越大。

  甬江芯谷

  2018年以来,宁波牵头成立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举办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大会,与舟山、蚌埠、丽水等地共同开展技术需求“揭榜挂帅”攻关等活动,有效推动长三角创新协同发展。

  同时,宁波积极合作共建高能级创新载体,与长三角区域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累计达到18家。

  宁波与上海地缘相近、人文相亲。通过加强与上海科技合作,宁波推动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等成为沪甬科技合作和产业转移的重大载体,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慈沪共塑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平台入选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案例。

  唱好杭甬“双城记”。宁波深化杭甬科技创新共建共赢,联合组建环杭州湾创新联盟,共建科研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7家,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30余项、产业提升技术100余项。

  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才能激发出更大的协同声量。秉持“服务浙江省、融入长三角”的宗旨,宁波高标准建设浙江创新中心,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飞地等,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飞地园、沪杭两地创新飞地,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约7500人,支持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项目约2100个。

  平台赋能产业项目签约

  通过共建“上海·宁波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服务平台”,宁波对接长三角大型仪器资源4000余台,对接服务机构400余家,对接专家400多个,有效推动实现长三角科创资源信息共享。

  迭代升级3.0版宁波科技大市场,推进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无缝链接”,宁波共输出和吸纳技术超过500项,交易额近10亿元;宁波还创新推出“安心屋”应用场景,全面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在全省推广落地。

  “生产力”更有力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里拥有九座万亿之城,群星璀璨。

  通过一辆新能源汽车,就可以窥见其中蕴含的长三角城市博采众长、聚势而强的逻辑。

  在长三角的“造车版图”中,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常州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宁波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一台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构建在4小时车程内。

  极氪汽车生产场景

  这一“4小时产业圈”的形成,正是长三角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缩影之一,也是长三角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协同的生动写照。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为需求、彼此促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产业则是主阵地。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温州举行。

  会议指出,长三角“三省一市”要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率先探路、勇挑大梁。

  睿晶半导体首批次光掩膜版成功出货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宁波是实践者,也是受益者。

  作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连续七年“霸榜”的城市,宁波累计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04个,成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本盘和动力源。

  得益于科创资源的自由流动,在融入长三角过程中,宁波正通过新兴产业强链补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紧密配合协同合作,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乘数”效应,工业增加值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占长三角比重从5.7%提升至6.6%,成为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前湾新区宁波对接上海的桥头堡

  沪甬两地共建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共同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化大平台,构建长三角科创一体化新生态,创造了多项“第一”:研发了首款国产15V驱动SiC Mosfet芯片,推动国内SiC功率器件技术跻身国际领先水平;研发的第一款国产全自动病理染色封片一体机培育的“治臻新能源”项目,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燃料电池金属极板供应商之一,并投产了年产千万片级金属极板产线……一个个生动实践蕴藏着“我中有你”的发展智慧。

  另一方面,一个有数字经济优势、一个有制造业优势,“数智+制造”,宁波与杭州协同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群,阿里巴巴、浙大中控等龙头企业在宁波设立工业互联网中心,联手打造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先进城市和科创高地。

  与此同时,共建甬蚌产业合作园区,为皖北八市首个获安徽省政府批复的结对合作帮扶共建园区,入驻长三角地区项目31个,协议投资额67.5亿元,助力结对地区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勇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排头兵,宁波,乘势而进、向“新”而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宁波;新质生产力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天工人巧日争新。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原始创新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深刻重构全球创新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