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在150台摄像机前,记者变身动作捕捉演员——

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翩然起舞

字体:
—2024—
07/11
07:58:28
2024-07-11 07:58:28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李睿

  浙江在线7月11日讯(记者 李睿)左手抬起,从右侧往左划下去,右手反之,从左侧划下去,脚步随手而动,双手合抱并拢,一同朝前方抬起,打开胸腔缓缓向下鞠躬……

  在杭州市中南卡通“之江一号”AI表演动画数字摄影棚内,一袭黑色紧身衣的我缓缓舞动着。我面前的荧幕上,实时出现一位宋朝女孩动画形象潇洒作揖的画面。

  作为一名见习的动作捕捉(简称动捕)演员,我的表演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转化成数据,经过动画师精修等一系列工作后,最终在电影或游戏中呈现。

  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动捕演员这一职业。相比传统的动画制作,动捕演员的加入能大幅度提高动画制作的效率,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此外还有高精度的优势,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我们熟悉的《功夫熊猫》中会武术的熊猫阿宝、《指环王》中的咕噜……其实背后都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演绎的。他们,正是动捕演员。

  动捕演员如何连接虚拟与现实?带着满心好奇,我来到中南卡通“之江一号”AI表演动画数字摄影棚,探寻其中的奥秘。

  穿上动捕服,就是个大工程

  变装,是动捕演员正式开始工作后的第一件事。

  “动捕服需要贴肉穿,就像学舞蹈时穿的练功服,不仅要合身,更要紧身。”我的带教老师汪媛领我来到更衣间,为我挑选合适尺码的黑色上衣和长裤。

  我摸了摸衣服,内里光滑,但表面是毛毡材质,整体并不轻薄。紧身且厚,以至于我光是穿上动捕服,就已经冒出了涔涔细汗。

  换好衣服出来,汪媛给了我几张魔术贴,“可以贴在腰间,固定住上下装,以防动起来衣服跑偏。”一头连着上衣,一头连着裤子,贴上之后,我向上举了举胳膊,确实牢靠。

记者参与动捕拍摄。 拍友 马丁 摄

  接着,盘起长发,戴上同样黑色的帽子;自己的鞋倒是不用脱,外面套上黑色的鞋套。

  “头发没散落,衣服也合适,OK!”汪媛往后退了一步,看了看穿戴完毕的我,满意地点了点头,“接下来进入最重要的一步——贴点。”

  黑色十字底,中央镶嵌着一颗白色的小圆球,这些“十字点”,学名叫“反光标记点”,也称“Mark点”。

  该公司动捕技术负责人肖盼龙告诉我,这些点可以反射红外光给光学动捕摄像机的摄像头,从而让摄像头能够捕捉到点的二维平面数据。通过多个摄像头的数据,可以最终确定这些点在三维空间中的绝对位置,实现全身动作的精确捕捉。

  贴点,是技术活,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场记黄杭铭麻利地将一个个点贴到了我的动捕服上,全身上下,一共50个。

  “点的位置有什么讲究吗?”我不由好奇,黄杭铭浅笑一声,落了句玩笑“凭感觉”。

  凭的是感觉,更是经验。黄杭铭随后解释,一般反光标记点主要贴在关节处,且基本呈对称分布,如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等。

  但也不全是,比如小臂的外侧多了一颗,是为了系统能够识别胳膊内外侧;又如我的左小腿中央,比右小腿多了一颗,则是由于两条腿距离过近,因此区别对待以便于系统识别出左右腿。

  “不同人身形不同,点位也会进行微调。”黄杭铭说,“目前我们这套动捕系统要求是50个点位,平常拍摄过程中有需要,还会给演员加戴手部和面部动捕设备,以捕捉手指和面部动作细节。”

  比有氧运动还累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走上了“舞台”。

  这是一间占地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动作捕捉棚,可以同时支持10人以上表演动画拍摄。

  我放眼影棚内,发现四周密密麻麻环绕着摄像机,足足有150个。正是这150个光学动捕摄像机,与我们衣服上的反光标记点相互作用,最终才得以成像。

  影棚的中心位置,贴着几个“T”型的地贴,“站在这,和我一样,双脚打开与肩齐平,双手打平,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汪媛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这个步骤是为了校准点位,以保证演员的动作与画面可以准确对应。坐在影棚后台的动作捕捉师们,在电脑上进行着数据采集校准,我们眼前的屏幕里,便实时生成了自己的虚拟角色。

  我的虚拟角色,是一位全副武装、背插长箭的霸气女侠。我挥挥手打招呼,荧幕里的“我”会做着相同的动作来回应。

  面对我这个演技舞蹈纯“小白”,汪媛搬出了她的“速成秘诀”,对应着女侠的形象,教了我几个简单的动作。

  一个侧弓步加上双手剑指,犹如一位战场上杀敌的飒爽女侠,英气逼人。看似不难,我先学着老师的动作照葫芦画瓢,但所谓“眼睛会了,身体不会”,大抵就是形容我了。

  “核心收住,肩膀往下沉,背打直……”我一边在心里默念动作要点,观察自己的动作,仿佛回到了被健身教练“狂虐”的日子。

  “坚持3秒。”汪媛数着节拍,而此时的我,动作确实更好看了,身体却有些撑不稳。“比在健身房上有氧课还累人。”我忍不住脱口而出。

  动作看似简单,但由于对精确度要求极高,简单几个动作下来,我累得气喘吁吁。

记者在荧幕中的虚拟形象。 拍友 马丁 摄

  朝“苏东坡”作揖,需要练几遍?

  更多的时候,作品并非单人表演。岗位实习到一半,影棚内来了一群动捕演员。按照计划,他们将进行动画《苏东坡》的动捕拍摄。

  刚“出师”的我跃跃欲试。和场记沟通后,我被安排了一段简单的双人表演——朝苏东坡扮演者作揖。

  “就按照我刚刚教你的作揖动作,先走几步到‘苏东坡’面前,站定后作揖鞠躬即可。”一旁的汪媛一边说,一边示范了一遍。与此同时,屏幕上的“我”,从女侠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身着宋朝服饰的姑娘,画面里还多了一位风流倜傥的“苏东坡”。

  场记一声令下,略紧张的我在众人的围观下开始了表演。

  第一遍,前面几步走太近,没给鞠躬作揖的动作留下足够的空间;第二遍,作揖时手和脚“各管各的”,俗称手忙脚乱;第三遍,还没走到“苏东坡”跟前就被场记叫了“停”,原因是头发散了,遮挡住了肩背处的反光点……

  我无助地望向汪媛,她笑着安慰:“你对剧本还不熟,也没有一起配合过,目前还太难啦!”汪媛告诉我,每次接到一本新作品,从熟悉剧本到完成所有动捕演出,一般需要两个半月,“其中至少一个月,来熟悉剧本和排练。”

  而在正式拍摄时,动捕演员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节奏、情绪的把控是否到位,都是动画效果的影响因素,否则就需要一遍遍重来。

  对他们来说,连续一个多月每天穿着动捕服,在影棚内待满12个小时,是常态。这还只是一部剧的准备时间。实际上,在看不见的过去,他们已从事演艺事业7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演过话剧,拍过电视剧,吊过威亚,甚至习过武术。

  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拍摄进度,我默默退到摄像机外当“场外观众”。“小白”退出后的舞台,开始变得眼花缭乱起来。

  叠到一米多高的海绵垫,各类安全绳……道具一一上台,身穿动捕服的演员们在威亚的牵引保护下,起飞、翻转、舞剑,基本一气呵成。

  看着影棚内这群“空中飞人”,我总有一种奇妙之感。奇妙于虚实的实时转化,更奇妙于在周遭150台摄像机的“围攻”下,观众依旧看不见你,甚至不知你姓名。

  肖盼龙告诉我,目前动捕演员是个比较小众的行当,全国动捕影棚数量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从业者以年轻人为主,大多出身影视表演或舞蹈专业。

  这些在聚光灯下站了多年的演员们,来到动捕行业,从事的却是一份不露脸的幕后工作。尤其是其辛苦程度并不亚于传统演员,为什么还会选择这份工作?

  “不是所有人都能站到聚光灯下被清晰地看见。”一旁陪我闲聊的汪媛回答得倒是坚定。与其说转为幕后的动捕演员让她失去了“露脸”的机会,不如说动捕技术的出现,让她的舞台变得更为宽广。“不仅是我,还有和我一样可能自身条件不算优越,但仍然热爱表演的人。”

  和我今天新鲜奇妙的体验感一样,从事动捕演员两年,汪媛依然觉得“非常新鲜”。动捕技术的产生,给整个动画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以前传统关键帧动画时代,一名动画师一天可能只能制作几秒钟的作品,但现在有了动捕技术,一天能捕捉约一集动画的数据量,10分钟左右,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

  当然,这些光靠动捕演员还不够。

  我们表演的同时,影棚透明窗外的办公室里,还有一群更加幕后的人。他们有的是负责采集数据的动作捕捉师,有的是后期对数据精修处理的数据精修师等,办公桌上的三台显示器是他们的“标配”。有他们,才有我在荧幕上看到的“自己”。

  日后,看到荧幕上那些深入人心的动画形象时,希望作为观众的我们,都能留意片尾滚动字幕里出现的名字。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动捕演员;数字孪生技术;动画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