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上8点半,金少聪准备出门上班,他要在9点前赶到杭州市拱墅区绍兴路停车楼,用办公电脑整理出次日的公交车出车表,提醒同事们优先为最早发出的车辆充电。
刚下过雨的杭城暂时褪去了暑热,前几日还要在温热晚风中步行赶路的金少聪,此时感觉爽快了不少。
“天气预报说,今天晚上的最低气温是25℃,走在路上很舒服,基本不出汗,不过这时候,停车楼里的温度应该已经超过30℃了。”
金少聪是杭州市新能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公交充电班的值班长,在这个凉爽的夜晚,他将和数名同事一起继续迎战暑热。
灯火通明的绍兴路停车楼。 记者 施雄风 摄
充电设备和电池持续发热
停车楼内温度比户外高不少
杭州绍兴路停车楼是浙江最大的TOD公交充电站,共6层,其中2-6层划为公交车专用停车区,可满足273辆电动公交车充电,大功率充电设备和电池产生的热量会让楼内的温度比户外高上5~10℃。
晚上8点50分,记者和金少聪一起走进停车楼内,一股闷热感扑面而来,他从办公室取来温度计放在楼内空旷的行车通道上,过了一会,温度计的指针停留在了30℃。
停车楼内温度。 记者 施雄风 摄
“大部分公交车还没结束运营。”金少聪掏出手机查看实时天气情况,“现在外面的气温是27℃,温差还不是很大,等会儿车停满了,充电开始之后,楼里面还会更热。”
说完,金少聪就投入了工作,他找到明天最早发出的几辆公交车的编号,手抄在纸条上后分发给了各值班人员。
金少聪告诉记者,场内共有196个充电桩,功率为120千瓦,可以满足所有在场车辆同时充电,每辆公交车的充电时间约为2小时。
“但有些线路的车辆回场晚,出场又很早。”金少聪说,“为了保证这些车辆在第二天可以满电出发,我们就必须要排出一张时间表,在前半夜用‘单桩单枪’的办法把它们的充电时间缩短到1小时左右,随后再同时用两把枪为其它车辆充电,换枪的时候也是楼内温度最高的时候。”
在岗的4个半小时里
值班人员要走上万步
9点30分,公交充电班班长史超召集大家开了一个简短的班前会议,强调了各项安全注意事项。此时也是公交车回场的高峰期,楼内车位所剩无几。
“每个楼层配一个值班人员,每层有50多辆车,接下来,他们要去逐一记录在场车辆的剩余电量,这项工作要赶在10点30分之前完成,这段时间里,小金可能没空回答你的问题了。”史超对记者说。
金少聪轮值的是3楼停车区,记者和史超一起跟着他去抄录车辆数据。记者在现场看到,金少聪要抓紧时间进入每一辆公交车的驾驶室,启动电源后记录下剩余电量,最后关闭电源继续去下一辆车。
金少聪在抄录车辆数据。 记者 施雄风 摄
忙了一圈下来,金少聪的汗水已浸湿了额前的头发。史超表示,记录车辆的剩余电量,一方面是为了预估充电时间,以便及时拔枪、换枪,另一方面则是给公交公司提供一个数据库,他们可以以此估计电池的使用寿命。
10点30分,电网负荷进入平峰期,金少聪根据发车表一一为相应车辆插上充电枪,一时间,停车楼内的各个角落响起了充电桩散热风扇的“嗡嗡”声。
但插上充电枪并不意味着可以暂时休息了,直到凌晨两点交班之前,金少聪都要在停车区不停巡查,及时插拔充电枪的同时紧盯各类安全隐患,在岗的4个半小时里,他要走上万步。
抄录完所有车辆数据的金少聪。 记者 施雄风 摄
在保障公共出行的同时让电于民
让每一辆公交车都可以满电出发
10点50分,也就是充电桩运行20分钟之后,记者用测温枪对准了充电桩的散热排风口,显示温度高达48.3℃,室温无明显变化。
充电桩散热口温度。 记者 施雄风 摄
12点整,停车楼内温度上升至33.5℃,此时户外温度仅25℃,正在各个充电桩间巡查的金少聪已是汗流浃背。
“每晚至少要换一套衣服、喝3升水,停车楼里没有风,相同温度下,体感会更热。”金少聪说,“实在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就去靠窗那排车位的后面站一会,外面会有一点点风吹进来。”
和传统的停车楼一样,绍兴路停车楼的车位分布在行车通道的两侧,一侧车位背后靠墙,另一侧车位背后靠窗,由于充电桩和电池在不断发热,这个不大的空间里也形成了一个有三种温差的“微气候”。
记者实地感受了一下,因为有风,窗户附近的区域是最凉快的,其次是中间的行车通道,最热的是靠墙的车位。
晚上12点,停车楼内的温度。 记者 施雄风 摄
“相比于自己的体感温度,我们更关心充电枪的温度,设备如果过热就会跳枪,这不仅会影响充电进度还会对设备本身造成损伤。”史超说,“及时停止充电,给设备降温,这也是我们巡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直到凌晨2点,金少聪交班时,停车楼内温度一直保持在33.5℃左右,下一批值班人员将一直在公交车旁守到天亮。
据史超介绍,绍兴路停车楼每天要给公交车充3.2万度电,除白天零星的补能车辆外,其余的充电工作都在深夜完成,“在保障公共出行的同时让电于民,让每一辆公交车都可以满电出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