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诸暨的珍珠养殖技术要用于改善太湖的水质了。
最近,经过前期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与专家论证,江苏宜兴太湖治理重点工程项目部正式向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出了邀请函。
太湖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胡惠良介绍,首个试点将在太湖上游水产养殖污染较为严重的滆湖进行,届时2000余亩水域将全面引入清湖控股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技术。
“每次接到邀请函,就有种自豪感。”8月25日上午11时许,记者见到了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郭伟锋,此时的他略显疲倦,但神情兴奋。前一天应邀赴江苏洽谈滆湖项目,敲定签约事项后,他连夜赶回诸暨。当天一早,匆匆应约赶到杭州续签城区河道治理项目。第二天还要赶赴山东洽谈。像这样马不停蹄的节奏,郭伟锋已经持续了近半年。
“管不管用,眼见为实。”浙江大学水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罗安程长期关注珍珠养殖技术,他认为清湖控股的技术之所以能入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的“法眼”,与此前一批试点项目相继见效密切相关。
近5年来,郭伟锋率领他的珍珠蚌大军走出诸暨,走向全国,先后赴山东、福建、广西、湖北等地治理污水。在已实施的23个项目中,无一例外达到了“既要珠光宝气,也有碧水清波”的目标。
要知道,以前这些地方曾一度颁布珍珠禁养令,可如今却发来了珍珠养殖邀请函。由“禁”变“请”,巨大变化的背后是淡水珍珠养殖模式的变革。
淡水珍珠是中国的特色产业,更是诸暨市极其重要的传统特色产业。公开数据显示,诸暨淡水珍珠交易量占全球73%、全国80%。诸暨珍珠产业又集中在面积不足43平方公里的山下湖镇,这里拥有世界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加工和销售基地。然而,因粗放养殖污染水质,全国各地开始禁养、限养淡水珍珠,诸暨的珍珠产业同步陷入困顿。
“切肤之痛。”今年50岁的郭伟锋说,因为从小跟珍珠打交道,亲眼看到父辈们风餐露宿在野外湖塘养殖珍珠、肩扛手提坐着绿皮火车去广州卖珍珠。这些从小烙印在脑海里的记忆,让他对珍珠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困境,对于有些人是前进的终点,对于有些人却是突破的起点。
2016年,难以割舍这份“珍珠情”的郭伟锋从湖北回到了老家诸暨“逆风”创业,干的还是老本行——珍珠养殖。当时浙江“五水共治”激战正酣,不少珍珠养殖户已经打起了退堂鼓。
几经周折试错,2017年,郭伟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技术团队联手破题,终于开发出一套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新技术。用这套技术养殖珍珠蚌,不但珍珠品质有保障,而且养殖密度越大,治水效果越好,养殖基地俨然“净水车间”。
当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郭伟锋的“净水车间”率先在山下湖镇试点投用。诸暨市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经过半年试点,清湖养殖基地的劣Ⅴ类水消失了,此后常年达到Ⅲ类水标准。
走进这个“净水车间”的智能控制室,只见技术员在电脑上输入一串命令,自动喂养设备便开始发出“嘀嗒”声。“‘嘀嗒’一声,喂养区5000只珍珠蚌就吃到了定制营养餐。”技术员介绍。室外,澄净的湖面上,一颗颗闪闪发亮的白色圆球串成直线,像是一串串珍珠项链。这片湖面大约100亩,养了50多万只珍珠蚌,密度是传统养殖基地的五六倍。
“水养蚌、蚌养水,新型养殖技术引领珍珠产业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提振了养殖户信心。”山下湖镇党委委员、工业副镇长方武超认为。
“河蚌养殖密度从每亩1000只提高到6000只以上,珍珠蚌平均价格上涨了5%到10%。”使用了该技术的当地珍珠养殖户何晓勇说,珍珠养殖环保升级,以前看是绝境,现在看是机遇。
要让好技术走出去,单靠一家企业、一个乡镇很难实现。可喜的是,更多推一把、送一程的力量出现了。这些年来,小小的清湖养殖基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考察调研的客人。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水产学会、中国环境学会等领导专家一方面为技术的迭代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牵线搭桥推介新技术。
如今,清湖控股的珍珠养殖试点项目已经在全国“开花”,山东济宁兖矿塌陷区治理基地就是其中一个。
山东邹城,孟子故里。近半个世纪的采煤史和大片塌陷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挑战。采煤塌陷地经过逐步治理,地表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湿地水质迟迟未得到根本性改观。2020年,山东济宁市生态环境部门向清湖控股发出“英雄帖”。
“印象很深的是,当时山东也有限养令,项目实施前需要进行环评。”郭伟锋回忆,环评报告不出意料地对清湖的绿色养殖技术给予了肯定。更大的惊喜是,公司根据当地湿地水生态,为珍珠蚌定制了融入岩藻的营养液,结果3年后破蚌发现,孕育的珍珠带有天然金属色。因为稀缺,所以价格比同类珍珠高出一截。
“随着更多项目的落地,这样的惊喜也会不断发生。这也许是大自然对我们不断努力的一种馈赠。”郭伟锋动情地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