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现在我们正在玉之王国—良渚古城之中。此刻,五千年对大家而言,并不遥远。”近日,杭州市瓶窑镇第一中学七年级新生走进距学校6公里的良渚遗址公园,上了一堂特殊的历史课。
给同学们上课的,是良渚博物院副研究员李曼老师。她手捧刚刚投入使用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新教材,结合良渚古城遗址的课文,为同学们介绍良渚古城的城墙、宫殿、王陵和外围水利系统的营建,以及它们在五千多年前所承载的功能。
从这个新学期起,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进行修订的统编新教材,已在小学、初中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其中,语文、数学等学科从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换新教材;物理、化学等学科从开设年级使用新教材。例如,秋季新学期八年级物理就要换新教材。
新教材里有哪些浙江元素?近日,记者采访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负责人、多个中学及高校,一探究竟。
良渚遗址进历史教材正文
在新修订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教材中,记者看到良渚古城遗址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对良渚古城遗址的时间、地点、组织结构以及随葬品等进行具体介绍,还附有5张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兽面纹线描图。
图为《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教材中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内容。记者 纪驭亚 摄
“此次教材修订中,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成果,将良渚古城遗址内容从课后《知识拓展》栏目移入了正文第二目,并相应更新了相关内容表述和文物图片。”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课文中文物图片的权威性、代表性和清晰度,他们还专门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了这些文物照片。
该负责人表示,除了良渚古城,此次《中国历史》教材编修还将陶寺古城和牛河梁遗址等在内的代表性考古发现编入教材的正文和《相关史事》栏目中。教材的这个重大变化,主要是为了充分体现中华文明探源工作的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实证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黄河和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
良渚这堂课如何上,浙江不少初中都动足了脑筋。
杭州市瓶窑镇第一中学七年级的同学们在良渚古城遗址上完课后,还在社教专员的指导下,体验了“磨玉”环节,动手打磨玉器,感受古老的良渚玉器文明。
“之前觉得良渚很遥远,通过这堂课更加深入了解良渚文化,原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孕育如此繁荣的文化。”该校711班洪毅然同学自豪地说。
温州市实验中学社会老师戴志富说,除了课堂上呈现尽可能丰富的背景知识,该校教研组还希望利用秋季研学的机会,带同学们去良渚看一看,实地感受良渚文化,这样的体验式教学效果会更好。“我们还计划以‘良渚文化’为主题,设计跨学科活动。把课本中涉及到的内容和创客课程结合起来,比如用3D打印制作良渚玉器,进一步加深对良渚文化的理解。”
新教材里还有不少浙江元素
浙江的中小学师生们,还在新教材中找到了不少浙江元素。
浦江县七里中学的同学们就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中发现,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被写入课本。虽然目前这些内容出现在对“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解释中,并不是很显眼,但同学们都非常兴奋。
“上山文化能上教材,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之后想学考古,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上山。”该校学生方林一诺还因此有了一个小目标。
在《艺术 美术》(七年级上册)统编新教材里,杭州市采荷中学的师生们则发现了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成民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人民万岁》。
记者看到,在该教材第一单元《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的第三课“创作手法”中,以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时刻为关注点,精选了三幅与此主题相关的知名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李成民的作品就是其中一幅。
图为《艺术 美术》(七年级上册)统编新教材,右为李成民作品。杭师大供图
“这幅作品笔触丰富,色彩富有动感,画出了天安门广场红旗猎猎,人海欢腾的热烈场景,对同学们是一次很好的美的熏陶。”该校美术老师倪晓萍说,当孩子们知道这是杭州画家的作品后,都发出了“哇”的惊叹声。在课堂上,师生们还着重讨论了这几幅作品的表现形式、画面构图、形象塑造、色彩搭配、空间处理等特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