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为山立法,人类究竟想干嘛

字体:
—2024—
09/25
08:50:00
2024-09-25 08:50:00 来源:潮新闻 执笔 朱银燕 谭晓锋

  天目山矗立在那儿,已经1.5亿年。

  对于整个浙江西部来说,天目山不一般,绵延200多公里的山脉,为这里架起了一道生态屏障。长久以来,人们栖息在那儿,劳作在那儿。山,守护着这里的人。

  这里的人,看天目山的眼光,也在不断地变化。从利用,到保护;从禁伐,到动植物一起守护。人,也在尽力呵护着山。

  直到如今,1.5亿岁的天目山,有了一部专属于自己的法律——《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在杭州,这是首次为一座山立法,但放眼全国,秦岭、武夷山、峨眉山等,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护山法宝”。

  为山立法,人类究竟想干嘛?

  图片来源:临安发布

  一部盼了好久的法

  为天目山立法,杨文杰盼了好久。作为杭州临安区天目山管理局防火中心主任,他知道这座山的珍贵。

  论物种,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内已知物种达920科10462种,像野生植物种类占全省的37.4%,动物种类占全省的38.5%。

  论科研价值,山上的模式植物有104种,模式动物有753种,加起来有857种的模式标本。模式生物,指的是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而选定进行科学研究的生物物种。

  论文化,这里有7个文保点,2000年的道教、1700年的佛教、1500年的儒学在这里融合。这里还是文人墨客、高僧学者的打卡点。在临安档案馆就有1289幅关于天目山的书画作品。

  然而,守着这么一处宝山,杨文杰还是愁。经济在发展,人类和自然的相处模式也在变化。天目山管理局要管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现在,杨文杰不愁了。《条例》给了他底气。比如第二十九条给了天目山三重保护。临安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根据《条例》已经设立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执法中队,杭州市公安局临安区分局也设立了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可以依法委托保护区管理机构在天目山保护区内实施有关行政处罚。

  再比如第二十八条,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在进出天目山保护区的主要路口和人员活动重点区域设置检查站点。查什么?“进山时有没有携带各种违禁物品、各种捕猎物品,出山时没有偷带野生动植物。”参与条例起草的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说,“这些都体现了天目山的保护优先。”

  图片来源:临安发布

  一个小山村的启示

  4000余字的《条例》,前后历时5年,经历了70多稿。

  为了让每个字都精准,参与起草人员走访了很多地方。

  先是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在汲取了宝贵的立法经验后,再结合天目山的特点,首先确定了天目山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的红色资源和儒释道文化等。陈真亮说,走访名山大川,起草人员都觉得,文化资源的丰富,是天目山的一大特点,为此,在天目山立法过程中,专门把文化给列了进去。

  然后,起草人员又走访了天目山上的74户原住民。而这,也是此次《条例》所展现的人文关怀——山要保护,人也要发展,如何平衡?天目山脚下的小山村,给了起草人员启示。

  一路从临安出发,沿着山间公路,开车一小时来到天目山麓的月亮桥村。这里没有工业,村民却家家盖起了豪华小楼;这里有成片农田,却很少见到传统耕作方式。那么,月亮桥村的村民靠什么致富?

  答案,还是靠山,可这和以前又有点不一样

  月亮桥村党总支书记张卫荣说,曾经,高山西瓜、竹笋、山核桃是他们的经济来源。竹笋要山上砍,山核桃,要开辟林地种。但现在,村民们不折腾大山了,他们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办起来更省地省人力的现代化农业园,建起休闲旅游设施。

  吸纳了这些经验,起草人员拟定了《条例》的第二十五条: 应当采取措施优化天目山保护区内的产业结构,发展与保护方向一致的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民宿等绿色生产经营活动。同时还提出,鼓励用工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天目山保护区内原住居民。

  天目山山脚下的民宿学院。记者 朱银燕 摄

  有了这些,让在天目山发展观光农业的临安区旅游行业协会会长王建根连声道好。“保护和开发都有法可依了,禁止砍伐、狩猎、挖沙,这些原先村民比较模糊的概念,现在都清晰了。”王建根说,“这个法还让我们投资商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哪些能开发,哪些不能开发,现在都明确了!”

  天目山山脚。记者 朱银燕 摄

  一句一直存在的话

  放眼中国,越来越多的山,有了自己的专属法。

  2007年,陕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制定通过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这也是我国首部为一条山脉所进行的地方综合立法保护的省级地方性法规。2013年,西安市也专门出台了秦岭保护条例。

  此后,峨眉山、武功山、舜耕山、武夷山、五台山等,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专属法律。

  为山立法,人类究竟想干嘛?那就要从这些法律里找答案了。

  翻阅各座山的专属法律,我们发现,不管哪一部,有一句话一直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而这,正是人为山立法的终极奥义。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求最优解。比如天目山的《条例》中便提出,对于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需要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永续发展”,并提出要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山西省五台山文化景观保护条例》则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应该将五台山文化景观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且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此外,为多个条例都对生态补偿做了专门的规定。天目山《条例》提出,应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的原则,依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也提出,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造成峨眉山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承担生态修复、赔偿损失等责任。

  还有的法,则根据其实际特殊情况,进行了“私人定制”。

  比如地处江西、福建之间的武夷山。过去江西、福建各管各的,省际间存在的部分管理领域尺度不一、宽严各异的‘一山两治’问题。今年两省协同立法,仅相隔一天,先后表决通过《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和《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并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共同协调解决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这也是全国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省际协同立法。

  “为山立法,体现了我们立法理念及格局在生态文明及其法治演进时代的迭代升级。”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光华环境资源能源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钭晓东认为,其体现的是将以往立法视角及格局仅限于人、仅限于为人之立法,拓展至将长江、黄河及整个山体保护纳入保护视域。这体现了我们立法理念的进一步拓展升级,体现的是人类立法对“环境要素也有生命与感情的充分感知”,深度阐述了人类对于生态环境及其价值的重视,充分彰显的是法律的温度。

  此外,钭晓东还表示,本立法也体现了立法技术及方法论的转型升级,其突破了以往地方立法多受制于行政区划的局限。本立法立足整座山保护,而非仅为山的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从深层次看,其所体现的是立法技术及其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5000年的文明与一座座上亿岁的山,正用现代的方式,共同探索更为和谐的相处方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直到如今,1.5亿岁的天目山,有了一部专属于自己的法律——《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在杭州,这是首次为一座山立法,但放眼全国,秦岭、武夷山、峨眉山等,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护山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