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0日讯(记者 严粒粒)继前些年物理学奖颁给气候学家、文学奖颁给歌手之后,诺贝尔奖又一次“爆冷”!
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辛顿,表彰他们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记者收看了网络直播,当电话拨给杰弗里·辛顿通报喜讯时,这位2018年图灵奖得主用极度平静的语气,说出了一句“完全没有想到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工智能算科学还是技术?这次的诺奖算跨界吗?记者专访了物理学与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后,发现答案并不简单。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和杰弗里·辛顿一样“没有想到”,“虽然说到底,人工智能是以机器为载体来实现人类某一方面行为,本质上是刻画包含物理世界(以及生命等其他世界)的复杂信息系统。不过,我现在都没反应过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居然颁给了人工智能。”
而对于一个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求是物理班毕业后,转入AI领域创业的年轻科研人来说,感觉又有点不一样。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博士、深度原理创始人兼CTO段辰儒表示:“诺贝尔奖是科学界最高荣誉。人工智能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肯定,对我们AI for science(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科学研究)从业者来说是一个振奋的消息。要知道2000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算不上科学。”
要充分理解两位研究者的复杂情感,需要回到人工智能本身。
当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人工智能正在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更多学科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世界是个复杂系统,我们需要用人工智能去模拟刻画和计算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从而找到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最优解’。”吴飞举例,用人工智能去模拟核聚变,造一个“人造太阳”探索能源解决方案,或是去模拟台风路径来帮助人们避险自然灾害,都是“AI for science”的例子。
在这种意义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加冕于两位人工智能领域大拿,也将进一步推动科研界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探索,鼓励跨学科合作。
吴飞告诉记者,浙江大学设有全国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今年6月发布《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希望所有学生了解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创新人工智能、恪守人与人造物关系,并在2024年9月启用的新课程大纲中,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列入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构建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人工智能”及“智能+”人才培养完整体系。
此外,段辰儒向记者补充了另一个概念——Science of AI(人工智能的科学原理)。量子计算的原理对于开发更快速、高效的计算方法具有指导意义;光学系统的性质可以启发新型的神经网络架构设计……“诺奖花落人工智能,相当于认可了人工智能和物理之间的有机互动。这敦促我们用物理学知识来理解AI、打造AI,从而建立更精准的模型,而这些AI模型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科学。”
奖项揭晓现场,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艾伦·穆恩斯表示:“诺贝尔奖得主的工作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广泛的领域,比如开发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
和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的例子,大约就是刚刚成功融资3000万美元的一家名为CuspAI的欧洲公司。其顾问便是杰弗里·辛顿。CuspAI的平台就像是材料的搜索引擎,可以快速评估大量的新结构。这家公司正在致力于寻找一种环保材料,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全球挑战。
你瞧,科学从来不是孤立的。物理学,无处不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