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18时许,黔贵大地上的天色尚未完全暗下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的一间民族服装店内,等员工和乡邻们挑选完各族服饰换上后,48岁的店主张慧娅也换上了一身苗族服饰,带着一行20多人浩浩荡荡往凯里民族风情园的风雨连廊赶去。
差不多时间,住在风情园附近的市民刘先生和爱人吃完晚饭,带着女儿来到风雨连廊。50米的连廊两侧长凳一字摆开,此时已经坐了不少人,一家人挑了个离舞台背景近点的位置落座,等待“大戏”开场。
当晚19点,一场T台秀在这里开场。这是一场被大家亲切称为贵州“村T”的时装秀,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舞台上没有专业模特,走秀的模特们都是贵州各地的市民、村民及游客等,展示的则是贵州各地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和歌舞艺术。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近年来,各地“村”字头活动频频出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村BA”“村超”方兴未艾的贵州,“村T”的出现承载着哪些期待?
来参加“村T”的张慧娅队伍。周旭辉 摄
全民参与的文娱活动
10月20日晚18点半,风雨连廊内已经非常热闹。灯光早早亮起,连廊两侧围满了观众,从左侧“村T”背景板延伸出的30米T台上,模特们在做最后的彩排,当天有3支队伍上场展示,模特有幼儿园小朋友,也有各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小的2岁多,大的70来岁。
秀场后台,张慧娅和乡邻们正在互相整理穿着,准备上场。这已经是他们第2次来参加“村T”了,这支由妇孺组成的队伍,成员多来自于黔东南州下辖的锦屏县,大家了解“村T”后热情高涨,找上了张慧娅,报名、确定时间,20来个人的模特队伍就成了。
张慧娅的身后,两位小伙子的身影显得十分突兀。俩人是在网上看到“村T”后,慕名从贵阳赶来体验走秀的,他们的服装均来自张慧娅的店里,一件是苗族传统的百鸟服,一件则是经过改良设计的蜡染服装。“看着觉得很有特色,就想来当地体验一下。”穿着百鸟服的游客小李对走秀充满期待。
游客小李(右)和朋友来体验“村T”。周旭辉 摄
19点很快到来,踩着音乐节拍,身穿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服饰的模特们鱼贯而出。银铃叮当,精美的服饰和热情的互动赢来阵阵掌声,为这个夜晚增添了一抹亮色。
无论地区,不论年龄,全民参与,是贵州“村T”的特点。
这场“村”字头活动,与一家品牌的“返乡”有关。今年上半年,国潮服饰品牌“古阿新”设计师杨春林带着作为苗绣传承人的妈妈一起去国外走秀,特色民族服饰吸引了许多海外目光。“这么多人喜欢我们的民族作品,能不能搭建一个展示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中来?”办过大小两三千场次时装秀,这次,杨春林想办个不一样的秀。今年7月,他带着“古阿新”团队回到家乡凯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场“企业推动、群众参与”的贵州“村T”诞生了。
贵州“村T”运营负责人、“古阿新”凯里店店长吴光磊对首场活动落地印象深刻。7月23日,首场“村T”活动在民族风情园开走,亮相的有专业模特,也有自带民族盛装前来的村民,现场围了近1000人,身边熟悉的面孔走到了聚光灯下,大家好奇又兴奋,有人看到晚上10点还不舍得回家。
经由网络和口口相传,这场兼具民族和时尚元素的时装秀很快走红,越来越多的群众报名参与。人多了,“村T”开始排档期,有了规范的章程:每周五、六、日举行,群众可通过电话、微信等预约报名。
“村T”现场。周旭辉 摄
“大多是提前一周预约的,火的时候电话、微信回不过来,电话一个接一个。”自“村T”开始后,每周五至周日晚,成了吴光磊最忙的时候。他告诉记者,“村T”基本只需自备传统民族服装就能来参与,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同胞来说,几乎每个人家中都有民族盛装,大多都是结婚、重大节日才穿戴出来。相比其他活动,接近“零门槛”的T台秀,更容易走近日常生活。
在观众席上,刘先生4岁半的女儿正好奇地张望四周。因为女儿喜欢,自“村T”举行以来,刘先生几乎有空就来现场,看着“村T”逐步走红,他十分自豪。近期,他就想着将家里的苗族服装翻出来,有机会安排女儿也来参加一次活动。
能当观众,也能当模特,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村T”进一步扩大了受众面,几乎不需要“门票”,就能为大家添上一份欢乐。
走向国际的文化盛宴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日,“村T”已举办36场次走秀活动,吸引20多个机构、20余个自然村寨参与,参演人数达8000余人,现场观众18000余人,全网传播量突破4千多万。
“村T”的走红并非偶然,它的背后不仅是参与者对自身价值的探索,作为展示当地风土人情的窗口,它还凝聚着无数当地人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期待。
黔东南的苗族群众将蝴蝶尊称为“蝴蝶妈妈”,常将其纹样绣在服饰上。今天,在贵州,记者清晰感受到,这只“蝴蝶”正扇动翅膀,掀起一片片文化涟漪。
“我身上这套是雷山县的苗族服饰,上面绣了花、鸟和蝴蝶,我来就是为了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欢迎大家来贵州玩。”第3次来走秀的市民赵妹,对此行目的脱口而出。千百年来,代代苗族人以针作笔,以布为纸,通过苗绣将民族历史记在服饰和艺术品上。于他们而言,服饰,是鲜活的文化记忆,是展示民族文化最直观的方式之一。
观众也为此而来。19岁的鲁雅洁在凯里上大学,对苗绣等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她,已经是“村T”的老观众了。来了几次,鲁雅洁很喜欢和现场的观众聊天,在她眼里,每个绣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眼前的舞台是秀场,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
“‘村T’开展到现在,凯里每个乡镇基本都来过,大家不仅带来了服装,还有各个村寨的美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很多老一辈的宝贝没地方展示,都压在箱底,通过这个舞台,我们发现了很多不了解的领域,比如之前来走秀的(亻革)( gě)家人群体。”从第2场关注“村T”至今,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寿平发现,T台上的各类展示像一块块碎片,逐渐向外界拼凑出一段段民族记忆。
“村T”现场。周旭辉 摄
今年9月,新一季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举行,“村T”运营团队决定从贵州各村寨海选一批模特代表品牌去北京走秀。从女儿那得知消息后,70多岁的(亻革)( gě)家人李文秀觉得好玩,坐了40多分钟的车赶到“村T”民族服装秀组委会报名。在海选环节,选了民歌表演的李文秀一开嗓便得到了组委会的肯定,紧急排练3天后,9月11日,李文秀和50多位“村模”走上了国际时装周的舞台。
在国际秀场,这个临时团队把家乡的苗歌、刺绣、纺织、民族美食等元素搬上了T台,碰撞出了一出淳朴却惊艳的民族美学。以独唱出场的李文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的不只是她原生态的歌喉,还有她的身份和服饰。在汉字库中,(亻革)字“查无此字”,输入法也打不出来。李文秀的亮相,掀开了(亻革)家文化神秘面纱的一角。
“村T”,让贵州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看向贵州。其举办至今,走在贵州T台上的已不止是本地人和国内游客,还有英、法、德等国的艺术家和青年代表。国庆前期,来自阿联酋的国际友人来到这里,不仅携手本地居民走上秀场,还唱起了中文歌与观众互动。
产业提升的文旅“支点”
随着“村T”影响持续扩散,每逢活动开始傍晚,总会有旅行社的大巴停在此处,带来一批游客,也常有旅行社提前联系吴光磊,提出要带游客到现场看看。民族风情园里的风雨连廊,俨然成了凯里一个新的文旅打卡点。
“国庆节我们连办了7天,人非常多,我们离榕江不远,很多人看完‘村超’就会顺路来看‘村T’,现场像过年买年货一样热闹。”吴光磊回忆。
活动搭台,文旅唱戏。火爆的人气为民情风情园引来了客流,“村T”的意义,不止于一场文体活动、一次文化展示,它还正在成为撬动当地文旅产业的一个“支点”。
最直观的便是客流带动。风雨连廊的斜对面是凯里的“绣里淘”非遗集市,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活态展示平台,这里集纳了诸多售卖银饰、蜡染、绣片等民族特色商品的店铺。因看秀来早了的观众,习惯性地先往集市走。经营着一家首饰摊位的邰女士聊起“村T”很是熟悉,热心向记者介绍起报名流程。这个在集市门口办的活动,为她的小摊带来不少生意,国庆期间,邰女士的小摊营业额比平时翻了三四倍。
其次则是品牌曝光。“村T”举办3个多月,不仅为群众们搭建了展示民族文化的舞台,也为当地企业展示品牌产品提供了平台。记者从凯里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了解到,结合“绣里淘”非遗集市,凯里举办了绣里淘“村T秀”,鼓励村民、商户通过抖音直播等网络平台,创新消费场景,通过多元化渠道销售特色民族服饰、银饰和手工艺品,提高经济收入来源。同时积极鼓励返乡青年加入“村T”秀,带动家门口的经济,为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目前,“绣里淘”非遗集市、“村T”的参与商户有615家,秀场共吸引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3500万元。
小朋友走上T台。周旭辉 摄
在前期打响知名度基础上,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也是第二季贵州“村T”努力的方向。吴光磊透露,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村T”目前每周常态化运行,但仍会分赛季,第一季已在国庆假期后结束,第二季现已在预热阶段。
“上一季我们展示了壮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的服装,第二季我们会邀请更多民族参与进来。”谈到第二季规划,吴光磊透露,在队伍选择上,“村T”会邀请更多商铺走到T台上,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文创、工艺品,同时结合民族风情园内服饰、配饰、耳饰等手工艺商品偏多的情况,组委会将在附近增加20-30个摊位,形成文创集市,带动“绣里淘”等周边相关产业发展,通过小T台持续撬动大产业。
既展现了美丽乡村建设新面貌,也打开了乡村发展新局面,近年来,从“村BA”“村超”到“村晚”“村播”“村咖”“村T”等,全国多地积极从乡村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推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村”字头系列活动。
如在浙江,“中国越剧之乡”绍兴嵊州举办的“村越”不仅推动了越剧的传承与创新,也带来了新的城市标识和“流量入口”;湖州则用一杯“村咖”,吸引了年轻人奔赴而来,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一路生花”;就在这个10月,宁波宁海县黄坛镇金家岙村举行的“村GAME”,探索了“电竞+乡村文旅”的发展新路径……
作为融合了文化、乡村和民族多种元素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这些不断出新出圈的“村”系列活动,以乡村大地上的风土人情和奋进故事为灵感线索,坚持农民唱主角,既勾连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幸福画卷,也成为了乡村社会网络新的黏合剂。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这些洋溢着乡土气息、群众参与度高的“村字头”活动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