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亮 摄
“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想起也遇过难关的手语姐姐烘焙坊。”看着小店人物影像,毛董莱如是说。
11月3日,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创始人毛董莱也来到了现场看展。
温暖的关注,助力小店发展
记者 梁亮 摄
让毛董莱有感触的这张照片,是一家名叫“olioli”面包店店主邢旖晨夫妇的合影,上面的文字说明写着“olioli”是邢旖晨女儿的小名。
五年前,女儿快三岁时,邢旖晨和妻子辞去了工作开始创业,打造了这家位于钱塘区下沙铭和社区的面包店。生意最惨淡时,邢旖晨一天只卖出了100多元的面包,多余的面包都送人了。他说:“那时,还挺崩溃的。”
邢旖晨的经历让毛董莱想起手语姐姐烘焙坊主理人,听障烘焙师吴静霞。
2022年正值疫情期间,位于拱墅区建国北路的烘焙店因为二级响应而闭店。小店的生意受到影响,吴静霞心急如焚。就在此时,钱江晚报拿出版面资源,给这一次疫情中二级响应(拱墅区、丁兰街道、临平区部分等)下的小店免费做广告,吴静霞立刻联系上了钱江晚报。
随着形势好转,关闭的店铺逐渐开门营业。相关报道发出后,吴静霞不仅收获了许多订单,还有被她经历打动而献出的温暖——一家机构向吴静霞捐助了一台爱心咖啡机。
不过在毛董莱看来,媒体关注带给吴静霞最重要的是——“坚持下去的信心”。
彼时,吴静霞的日子过得有些艰难。烘焙坊刚开张半年,她跟丈夫租住在下沙,为了省钱只租了一个单间,日常开支也压缩到很少。
记者 梁亮 摄
“正是有了媒体的报道,霞姐也有了继续努力下去的动力。”毛董莱说,多亏了钱江晚报的报道,不仅有更多人知道了吴静霞的故事,而且有更多人来光顾烘焙店的生意,“一切都在变得更好,手语姐姐烘焙坊能一直做到现在离不开那时钱江晚报的伸出的‘援手’。”
“希望借助媒体的报道,这些小店能收获更多前行的力量。看着这次小店写真第三季展览里一张张店主的面孔,毛董莱对他们送出了真挚的祝福。她也为钱江晚报持续聚焦小店生存情况点赞,“这份温暖的视线对于小店店主来说,应该是最难能可贵的。”
及时的报道,让听障人士感动
另一旁的“2024钱江晚报精选”展览也同样收获了毛董莱的关注,“这一年间,钱江晚报居然关注了这么多人和事。”
作为一名听障人士,毛董莱在一篇《我听不见解说 但我渴望了解精彩》的报道版面前停下了脚步。这篇报道关注的是杭州博物馆的无障碍服务,记者实地走访了多家博物馆,探访听障人士是否能方便地观展。
记者 梁亮 摄
“感谢钱江晚报能关注到听障人士,因为听障者看起来和健全人没什么两样,所以听障者的需求很容易被忽视。这篇报道太有必要了。”阅读完文章,毛董莱感叹,正如文章中所写,其实无论是专业讲解,还是自助讲解器,对于听障人士来说都并不友好,因为“耳机戴不上,用语音识别软件麻烦,识别率还低”。而如果想要手语导览服务,则都需要提前预约。
“一般提供手语服务的都不是博物馆馆内的工作人员,而是专门的手语志愿者,像我们手语姐姐团队就跟一些博物馆有相关合作。”毛董莱说,目前,“手语姐姐”志愿服务队有100多位志愿者,其中有残联系统的手语老师,有专业手语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也有来自社会面的志愿者。但像这样的志愿服务,都需要协调志愿者的时间,所以手语导览服务比常规讲解服务的预约时间要长一些。
而且这样的服务模式对于听障人士来说,其实远远不够覆盖他们的需求。“以杭州来说,全市的持证听障人士有3万多人,加上外地人,人数超过16万。”在毛董莱看来,如何让如此庞大的群体有更多更好地观展方式的确值得被关注和探讨。
“希望未来,钱江晚报可以继续把视线放在社会的细微之处,对小店店主、残障人士等群体给予关注。”毛董莱说,她期待在钱江晚报上看到更多有力量的文字,“我相信,这些报道都会产生正面的能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