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3日讯(刘亭,研究员、浙江省政府咨询委特邀委员)近段时间来,省主要领导围绕“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主题持续调研、开会,并强调要持之以恒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运用好“千万工程”的理念、思路、方法,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等。而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九方面的重点任务时,再次对此提出了要求。
我作为一名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作者和研究者,这里对“千万工程”、乡村振兴谈点个人思考和体会。
“千万工程”能成为全国的示范,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它确实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老百姓有满满的获得感。“美丽乡村”不再只是口号和蓝图,它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图景。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连续39年稳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可改革开放也不过46年呐。还有一个数据也很说明问题:去年浙江低收入农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了2万元,这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691元,大体相当。
“千万工程”这件事办得漂亮,叫好又叫座。一是领导人的战略思路高瞻远瞩。习近平同志当年在《人民日报》上发文论及“三农”工作时,有两句话我是记得牢牢的:一句是“跳出‘三农’抓‘三农’”,还有一句是“统筹城乡兴‘三农’”。他是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放在国民经济整体的大循环和城乡一体化融合的大背景、高层次去考量的,体现了全面系统和有机联系的要求,这和那种“就‘三农’论‘三农’”“城乡脱节抓‘三农’”的狭隘思路和机械唯物论,显然有着云泥之分、霄壤之别。
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谁也没有那个本事,“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一锹挖出一口井”,关键还是在于“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这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共同富裕时用过的八个字。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当年在浙江首开“千万工程”启动会、以后又连续三年主持推进会开始,贯彻执行“八八战略”20年来,浙江的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千万工程”表现出了极大的“定力和耐心”。虽然这些年来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也有不少的创新,但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守正创新。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我们党和国家历程早已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就能做到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发展的成果也能实实在在地惠及老百姓,最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参与,从而赢取他们内心的认同和行动的支持。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关键又在于发展生态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在我来看,乡村五大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基础。但如何振兴农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关键又在于走好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中,提及了生态经济三个具体的业态: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现在去看我们浙江农村,除了生态农业、生态旅居业、生态加工业之外,还有一种新兴的业态,那就是生态知(识)创(造)业。现在中国的互联网络四通八达,很多依托互联网进行的脑力劳动,譬如程序编码、文化创作、内容生产、知识创造等等,都可以在农村开展。那里“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吃好喝好惬意”,一点儿也不耽误人家的干活、出活。美丽乡村既可以是生活的第二居所,又可以是干活的第二工场。大家可以留意一下,集体经济和农户农民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循环的产业,光靠国家财政的补贴或社会各界的捐助,农村能不能发展起来,农民能不能富裕起来?关键还不是一阵子,是一辈子的,是可持续的。
生态农业等生态经济的具体业态,会因各地农村的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环境变动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呈现出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供需对接好了,就会有城乡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从生产的角度看,农村无非是一二三产业或几者之间的融合发展,作为“经济基础的基础”,产业振兴了,农村经济就发展起来了。与此同时,再加上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社会的公益帮扶,农民的富裕就完全是可以期待、可以指望的了。
我还记得,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为浙江“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在他主持编制和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文本中,曾对浙江欠发达地区包括山区乡村的发展致富,提出了“四个先行”的方针。一是“基础设施先行”;二是“教育培训先行”;三是(人口)“内聚外迁先行”;最后一条是兜底的、是全覆盖的,那就是“生态经济先行”。
“千万工程”从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起步,启动时主要靠发挥政府的引领、帮扶和带动作用,但最终还是要靠激发出广大农民群众内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说到底,农民的解放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这个话是知青说的,是我们半个世纪以前下乡插队时的切身体会。农民如果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利益所在,不能奋起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拼搏,光靠上级的“恩赐”或外来的救助,最终都是解决不了共同富裕的根本问题的。
46年前的改革开放和农村“大包干”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是我们党坚信如果把农民内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像吃饱穿暖这些生存性问题,完全都是可以解决的。党和政府的作为,就是要把发展权放心大胆地交给他们,同时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保证农药化肥的供应、推广农业科技等,结果很快就把近三十年吃不饱饭的问题给解决了。生存问题如此,发展问题亦如此;过去小康如此,今后现代化也如此。面上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以后,剩下的个别贫困户贫困点及其发展短板,政府就有能力通过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和社会保障来守住底线了。
“千万工程”提出来时,有人觉得光是改造一下环境卫生、村容村貌,能有多大意思?但事实证明,政府花钱不多、基层干部出力不少。如果真的是把“旧貌换新颜”的第一炮打响了,人心就不再是死水一潭了,那就要起波澜了:村民的归属感被唤醒了,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也回来了;市民下乡度假休闲、“换个活法”的热情被点燃了,工商资本介入和投资的兴趣也萌发了。继续往前走,也就是今天讲的“走深走实”,那就会渐入佳境。
我在插队时听到北大荒农民常说的两句话:一句稍微粗俗点,但话糙理不糙,叫作“光腚跳舞,搧不起风”,说的是光是领导在那里自拉自唱“自嗨”,群众没有发动起来,不跟你走,“啥事也不中”;另一句话就是我们想要达致的境界了,叫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跟着党支部”。相信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千万工程”搞好了,“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画卷绘就了,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有望真正实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