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联盟·嘉善 郑之恒 摄
12月25日下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五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六周年,示范区五周岁了。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自2019年11月揭牌成立以来,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累计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推进两轮共计180个重点项目。
示范区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厚积成势,展现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面貌。
一张成绩单
生态绿色活力足
翻看示范区五周年成绩单,一抹绿色愈发鲜亮。
生态绿色是示范区最靓丽的底色。“五年来,示范区生态底色更亮了。”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执委会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说。经过五年建设,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从75%大幅提升到98.1%,“一河三湖”水环境质量已提前达到2025年规划目标。
不光生态底色足,示范区的发展成色更足。2023年,两区一县GDP合计47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729亿元,较2019年年均分别增长5.94%和8.19%。R&D经费投入强度增至4.2%,高于长三角三省一市平均水平,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19家。
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示范区发展加速,少不了重大项目“加持”。这五年,示范区聚焦重点区域,共实施两轮重大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水乡客厅方厅水院目前已初具雏形,明年就将竣工投入使用;上海轨交17号线西延伸工程已建成投运,沪苏湖高铁也将于12月26日正式开通;元荡实现23公里岸线整体贯通;诺赛科、云顶新耀、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青浦分院等项目建成投运;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园、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嘉兴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目前,青浦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已投入使用,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集聚研发人员800余人。
在促进要素集聚上,示范区创新开拓,建设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推动设立示范区投资开发基金,优势资源不断聚集。在引才力度上,示范区推出省(市)级人才计划跨域申报、金融16条、数字经济20条等举措;400余名二级建造师实现职业资格互认;“E企融”信易贷平台跨域授信1120笔、57.68亿元;智慧大脑打通两省一市18条数据链路汇聚291项数据资源,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更加畅通。
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此外,发起于2020年的开发者联盟也已成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今年新入盟14家单位,联盟成员增至76家,还聘任了首批6位联盟专家顾问。浙江校企积极参与,此次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加入开发者联盟,浙江大学智慧绿洲未来区域发展实验室主任董雪兵担任联盟专家顾问,将凝聚政产学研合力,共同助推示范区建设。
国家“大战略”,给示范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小幸福”。 比如,“轨道上的示范区”建设提速,9条省际“断头路”陆续通车;8条跨省公交累计发送乘客超384.6万人次;又比如,百姓跨域看病、办事更方便了,531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926家药店实现跨省医保结算;网上跨省通办事项超3500项,累计办件量达11.6万件。
一颗改革初心
试验田“耕”出新生态
示范区,是一块国家制度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这五年,示范区聚焦区域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示范效应。深耕制度创新“试验田”,探索形成了“推进制度创新、落实改革授权、加快复制推广”工作链条。
制度创新再深化。示范区聚焦重点领域,今年新推出了18项制度创新成果。比如强化规划引领,基本形成“1+1+N+X”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等机制,实现“一张蓝图管全域”。有比如突出绿色发展,加强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实施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等机制,构建生态保护制度“四梁八柱”。示范区还探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并坚持共建共享,先后发布5批63项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
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值得关注的是,示范区探索落实改革授权。中央区域办印发两批改革授权事项清单,赋予示范区18个事项改革自主权。目前,7项已承接落实,其中“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改革”等3项已形成了首单案例。今年前三季度,示范区围绕3个领域共发布10项成果,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借鉴。
示范区从建设伊始,就注重法治引领、强化制度创新。今年3月,《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由沪苏浙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在三地同步实施,奠定了示范区建设的“基石”,标志着示范区在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条例》是立法法修改以来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创制性的跨区域协同立法。” 浙江省司法厅副厅长亓述伟说,《条例》围绕示范区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完备的跨区域治理“四梁八柱”,为今后长三角区域开展协同立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示范区发展向纵深推进拓展了改革空间。
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除了两省一市人大协同立法出台促进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以外,五年来,示范区两省一市还联合出台两批39条支持政策,联合设立两轮先行启动区财政专项资金。示范区理事会充分发挥重大事项决策平台作用,64家成员单位共推示范区建设,示范区执委会牵头推进,青浦、吴江、嘉善各扬所长、紧密协作,合力推进示范区不断取得新成果。
五年来,浙江已出台支持示范区建设19条、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23条。省市两级财政支持嘉善资金超110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8.5亿元支持,嘉善新增国家级试点36项,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
一个全新期盼
锚定高质量发展再出发
五年结硕果,未来更可期。
五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刻度。经过五年建设,示范区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过去的五年,示范区开展了大量首创性的、从0到1的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示范区实现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跃升的关键阶段。
接下来,还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示范区将重点抓好‘六个结合’。”顾军说。
其一,坚持制度创新和改革授权相结合,释放政策效应。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国家相关部委,今年以来形成了两批示范区改革授权事项清单,赋予了示范区更多改革空间。下一步,示范区将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抓好落实。确保授权事项“接得住、用得好”,形成更多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
其二,坚持项目建设和功能培育相结合,出功能出效益。重大项目是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水乡客厅作为生态绿色功能样板区,目前正在积极谋划功能布局。同时,协同推进包括青浦西岑科创中心、苏州南站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在内的“三片”建设,强化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
建设中的方厅水院。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其三,坚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结合,提升发展质效。继续做好生态绿色文章,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同时,做好文旅融合文章,以水为脉串联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名镇,加快把生态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其四,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增强发展动能。示范区将着力创建国家级跨省域高新区,以头部企业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打造“创新场”和孵化器,加快培育发展更多的新质生产力。
其五,坚持共建共享和协同发展相结合,增进民生福祉。在前五批次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清单基础上,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机制。推出更多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同城待遇用卡场景。探索联合举办区域体育赛事,培育特色体育品牌,带动文体商旅融合发展。
其六,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优化工作机制。在今年的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上,又有一批头部企业、专业机构加入示范区建设“朋友圈”,一批高质量发展项目揭牌、签约。我们将继续携手各方,为示范区导入更多优质资源,为一体化发展聚势赋能。
示范区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站在新起点上,示范区执委会也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齐心协力、不折不扣抓好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奋力书写示范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