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的温暖,会带给人怎样的力量?
10日,杭州钱潮建业社区食堂二楼格外热闹,写福、投壶、贴爱心墙……一场别开生面的特殊年夜饭正在这里举行。参与者中,除了社区居民,还有护佑童馨·邻安小家的住户,以及浙大儿院留杭的异地患者家庭。
小家里的项目标识牌。记者 梁亮 摄
杭州慈善情暖邻安小家活动现场人不少,但患儿的父母不难区分,他们大多戴着口罩,微笑的眉眼,难掩被这热闹场景感染的喜悦。一直不敢轻易摘下的口罩,则透着他们的小心翼翼,仿佛诉说着对防护的重视,生怕将一丝不必要的病毒带入孩子的病房。
这些家长,近的来自省内,远的跨越千里,从河南、安徽,甚至新疆赶来。当初,他们带着孩子来杭求医,心中满是对孩子健康的牵挂,未曾想到,在孩子治病的过程中,自己那颗四处奔波的心,也在一个“临时小家”中找到了慰藉。
来自河南洛阳的高先生向有风君讲述了他的故事。去年9月,他14岁的女儿因先天性心脏病住进了浙大儿院,他和妻子便开始了轮流照顾女儿的日子。
“女儿做了两次手术,现在还在ICU里恢复。”近4个月的求医之路,给高先生一家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他们能省则省,“宾馆不敢长住,吃东西就找附近最便宜的餐饮”。
2024年9月,小区大门口的店。记者 黄慧仙 摄
在天气还温暖的时候,夫妻俩睡在医院长椅上,只有需要洗漱时才舍得去住一天宾馆。不久前,高先生从医生那里听说了“护佑童馨·邻安小家”这个项目,正好女儿所在科室在服务对象范围内。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没想到很快就通过了审核。
搬进“小家”的那一刻,高先生被温暖到了。这里不需要住宿费用,每个家庭拥有一个独立房间,家长还可以在公共厨房烹饪菜肴,方便照顾病中的孩子。
入住“小家”第一天,高先生在杭州度过了首个安稳之夜。“小家很温馨,房东大姐和社工都很关心我们,离医院也特别近,走过去才五分钟。”这几天女儿可以进食了,高先生和妻子便在“小家”里为女儿做些她喜欢吃的饭菜,感觉也能为女儿的康复尽一份力。
“谢谢,让我们喘口气。”这是邻安小家住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2024年9月小家客厅。记者 黄慧仙 摄
现场有一对新疆夫妇格外受关注。2024年8月底,他们拿着家里不到3万元的积蓄,带着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6岁女儿小依依,在救护车护送下从乌鲁木齐奔波四天四夜,来到杭州。
抵达浙大儿院时,他们身上携带的所有现金都花光了,甚至没有吃饭和住宿的钱。
这户新疆患儿家庭牵动了杭州人的心。社会各界对依依一家伸出了援手,医院的医护人员自发为他们募集善款,而依依的爸爸妈妈也住进了为异地求医家庭打造的“邻安小家”。
去年12月底,有媒体记者去小家探望依依父母,看到依依妈妈在厨房做起了女儿和丈夫喜欢吃的拉面,希望女儿吃着家乡美食早日康复。
在小家,小依依的父母还收获了医院之外更多的专业照护。
会场上小依依父母和志愿者。浙大儿院供图
“我们有一个专门的群,叫‘依依维语翻译支持群’。”志愿者说,考虑到依依一家的特殊情况,在综合评估后,延长了依依一家在小家的住宿时间,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新疆是我第一个家,我第二个家就是杭州。”下周即将带着女儿返程的小依依父母在会场动容地说,他们在浙江得到了很大的帮助,非常舍不得这里的一切。
“这样的外地家长我们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其中不少来自千里之外。”浙大儿院院长傅君芬告诉有风君,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浙大儿院的患者家庭异地率较高,大概有50%的患者来自杭州市外,1/6的患者来自浙江省外。
对于一些大病重病的异地就医患者来说,他们不仅要面对治疗上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还要应对环境适应不良等各种问题。护佑童馨·邻安小家项目的应运而生,就是解决异地患者家庭的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周转、适应治疗生活。
活动现场的爱心墙。 有风君摄
浙大儿院医务社工部主任沈美萍给有风君看了一组数据:从2023年12月正式运营至今,小家运营400多天中服务了215户异地就医大病患儿家庭,为470人次提供了安睡的夜晚。其中服务的患儿最小出生后1月,最大16岁,入住患儿平均年龄6岁。
入住家庭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广东省比例最高,达到了20%,浙江省(非杭州地区)占18%,另外还有来自安徽、广西、河南等,共计25个省份。
活动现场,过往小家住户也发来了的感谢视频,分享着他们在“小家”的感人故事,这些治愈瞬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受触动,感受到流淌在这座城市的爱与温暖。
而这份异地的温暖,或许经历过的人会更懂。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