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浙江各地企业火热开工,以“开年即冲刺”的姿态抢开新局,奋战全年经济“开门红”。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科创版图的生动写照。2月5日,记者走访了杭州的几家科技型企业,感受生产一线的澎湃科技动能。
王庆杰正在工作中。 记者 黄慧仙 摄
在位于杭州云栖小镇的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研发部办公室,95后卫星研发总体工程师王庆杰正忙着整理阿曼智能计算卫星(以下简称“阿曼星”)在过年期间传回的图像遥感数据。这几天,阿曼星平均每天能收集6个目标点的信息。
他面前的两个屏幕,拥有着开阔的“太空视野”:一边显示着卫星遥测信息,一边则是卫星任务规划。
“我先将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归档,后续再由指定工程师进一步处理为肉眼可见的图像,预计一天能将春节累积的数据整理完。”从业5年,王庆杰全程参与了阿曼星的设计、制造,这令他颇感自豪。“新的一年,我们既要保证好阿曼星在轨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期待着迎接新周期任务的到来。”
在地卫二,还有很多像王庆杰这样充满的年轻人。
地卫二的一间办公室内,员工正在工作。 记者 黄慧仙 摄
“公司70%以上的员工都是90后,他们来自全球各地,专业背景丰富,有机械工程、热能动力专业,也有卫星轨道设计、人工智能算法专业等。让多领域人才各展其才,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正是新一代太空探索技术发展最需要的。”地卫二品牌运营总监陈军睿说。
据悉,地卫二是目前国内率先完成智能卫星及配套产业链出口的商业公司,也是首个参与探月工程的民营企业。
近年来,从中国首颗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具备智能操作系统的卫星“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成功发射,到浙江首颗由民营企业参与研制、并向海外主权国家输出的人工智能卫星阿曼星随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多个“第一次”,成为地卫二最闪亮的成绩单。
“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模型。 记者 黄慧仙 摄
1月24日,经国家航天局批准,地卫二联合浙江大学和中东科技大学(土耳其)共同论证的微型探索机器人方案,入选嫦娥八号国际合作项目,并计划于2028年登陆月球。
“该方案已在2024年完成了技术初步论证,今年我们将开展进一步的实验和测试。”陈军睿说,此外,卫星星间通信、分布式计算等项目也已纳入公司新一年的目标“清单”中。
浙江科技力量既能奔赴星辰大海,也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春节假期,一名游客健步如飞攀登泰山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只见他身着登山助力机器人,仿佛披上了科幻电影中的“机械装甲”。“穿上之后感觉有人在拉着我上山,比走平道都轻快!”
“类似功能的外骨骼机器人我们公司此前就在研发,预计今年一季度就会产品化。”新春开工首日,杭州太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林超刚刚赶回杭州,便马不停蹄地召开研发生产部署会议。
太希智能的部分产品。 记者 徐雪纯 摄
登山助力机器人是外骨骼机器人的一种,它运用先进的人体工学设计,动力、电子和AI算法等核心技术,可感知穿戴者下肢的每一个运动趋势。此外,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工业制造、军工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近两年,消防应急、工业搬运方面的外骨骼产品市场越来越成熟,我们的产品已经在进行小批量的量产,而重型的外骨骼机甲研发预计今年也会迎来产品化的突破。”梁林超向记者展示了太希智能目前已经产品化的腰部有源外骨骼,只需用束带把设备固定在腰间,通过电机驱动关节发力,使用者就能轻松搬运起30公斤的重物。
对于春节期间登山助力机器人的“出圈”,梁林超十分高兴。在他看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成熟,外骨骼机器人正在逐渐打开大众消费市场。
员工正在办公。 记者 徐雪纯 摄
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太希智能目前研发人员已经陆续到岗。梁林超表示,市场潜力摆在眼前,增强自身技术实力是首要任务,“目前市场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用更轻便的设备实现更强大的功能,新的一年,我们还要不断追求产品的突破与创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