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首次跻身全国前十 宁波高新区如何向“新”攀“高”

字体:
—2025—
02/13
23:15:05
2025-02-13 23:15:05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李华 王妍妍 通讯员 余三军

  “小块头”的宁波高新区,正在施展更大作为。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宁波高新区在全国178家高新区中排名第10名,首次跻身全国前十,创历史最好成绩。

  跻身全国前十的宁波高新区,如何向“新”攀“高”?

  2月13日,宁波高新区以“向‘新’笃行 实干争先”为主题,召开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这场新春第一会,给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位于宁波高新区的宁波智慧园 通讯员供图

  新站位:全国前十

  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经济版图之外,国家高新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阵营。

  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30%的高新技术企业、50%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发明专利。同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点,国家级高新区以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全国13%的GDP。

  在各省科技创新版图中,高新区综合排名堪称区域创新能力的“晴雨表”。因此,每年高新区排名之争就好比一场武林大会,要想从178个高新区的激烈竞争中“杀”出重围,不是件易事,对于宁波来说尤其如此。

  跃居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榜单第十,意味着跻身“第一梯队”,与中关村、张江等全球领先的科创园区比肩。

  宜居宜业的宁波高新区 通讯员供图

  不过,如果论“个头”,与头部园区相比,宁波面临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在排名前20的园区中,以占地面积计,宁波高新区是个“小块头”。

  此外,宁波还面临着大科学装置缺乏等方面的先天劣势。2023年底,我国已建成或在建的国家级大科学装置达到了77个,这些装置覆盖到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四川、安徽等多个省份和地区,为各地高新区提供推动基础研究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截至去年7月,高新区榜单前10名内只有杭州和宁波高新区所在的浙江没有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

  在空间承载力逼近红线、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尚存空白的发展背景下,宁波高新区实现硬核“逆袭”,可以说是“小块头”创出“高能级”。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高新区除了总排名首次跻身全国前十,单项排名中,也取得了“工业总产值排名第9”、“优质企业数排名第12”“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排名第15”等多项好成绩。

  攀“高”密码:创新

  “高新区拼经济,首先是拼创新!”在宁波高新区的新春第一会上,这句话成为共识。

  创新,是宁波高新区的立身之本,也是高新区的攀“高”密码。

  近年来,宁波高新区锚定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个总目标,把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首选地、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青年人才集聚地作为路线图,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均普智能“贾维斯”人形机器人亮相 通讯员供图

  数字最能体现高新区的“含新量”。

  去年全年,宁波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亩均增加值932.4万元/亩,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96.5%和85.3%,四个指标均排名宁波全市第一。

  同时,宁波高新区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8.62%,稳居宁波全市第一。

  一组更为直观的数据是,目前,宁波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千家,这意味着,高新区以宁波全市0.37%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1/9的高新技术企业。

  成绩背后是坚实的“来时路”。

  比如,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专项行动,2021年-2023年,高新区年新认定高企数从127家、162家增长为21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备案数从471家、708家增长为78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备案数从348家、322家增长为530家,均居宁波全市前列。

  高新区企业展示的AI体验项目 通讯员供图

  创新,企业是最重要的主体。

  去年,高新区的企业更是创新力满满。均胜电子入选2024中国企业500强,跨国指数连续四年排名第一;永新光学获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成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数益工联入选国家级“揭榜挂帅”项目;光量科技、朗达科技获评国内首版次软件产品……

  让企业家和人才坐C位,已经是这几年高新区第一会的惯例。

  今年这场新春第一会,科研机构、重点企业、人才等参会人员占比近半,并且,给企业颁奖,也是会议的重头戏。鲲鹏菁英之星、鲲鹏创新之星、鲲鹏数字之星、高新区质量奖及高新区质量创新奖等一系列奖项陆续颁发,以表彰企业的贡献。

  “我们独创超融合技术,将一体机重塑为自治智能体,依托AI算法与大数据平台,实现机房管理从人工干预到全域智控的跨越式升级。”浙江德塔森特数据有限技术公司董事长谭小敢表示。

  争先的关键:服务

  首次跻身全国前十之后,宁波高新区如何进一步向“新”攀“高”?新春第一会,是动员令,也是进军号。

  宁波高新区新春第一会现场 通讯员供图

  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10%。实现全社会R&D占GDP比重8.7%,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300家……会上,谋划了一系列全年发展的“小目标”。

  “小目标”之下,是一项项分解动作: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全覆盖、充分发挥50亿元科创母基金功能、招引数字经济项目不少于100家、启动总投资52亿元的未来产业创新园建设……

  实际上,在硬科技、大平台之外,近年来,宁波高新区持续做好软服务,通过政策体系、要素支撑、服务质效等提升,营造近悦远来生态圈。

  用改革思维、创新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去年,宁波高新区全面启动国企改革,明确四大主责主业,健全内控管理制度,有序推动人员分流转隶;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在宁波全市率先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不断优化经济服务机制,为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保驾护航。

  去年10月,总规模50亿元的科创投资母基金在宁波高新区正式成立运营,成为推动科技创新转化的“助推器”和创新发展的“加速器”,已投资地平线、均胜安全等一批优质科技项目。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一系列重磅项目纷至沓来。

  四方签订框架合作协议 通讯员供图

  去年9月5日,宁波高新区管委会、通商控股集团、摩尔线程和东华软件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在总部基地建设、共建生态联盟、打造产业生态、培育企业上市等方面开展合作。项目建设将精准弥补宁波信创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短板,为宁波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去年12月21日,宁波市政府、宁波高新区管委会分别与中国船级社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集“科学-技术-应用”于一体的重大创新平台,共创国家水上载运装备安全与可靠性技术创新中心。

  根据协议,三方将共同推进水上装备领域的前沿性基础性技术研究、重大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高端人才培育等,助力宁波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大局。

  1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通讯员供图

  在今年新春第一会的签约环节,1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计划总投资约40亿元,涵盖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生命健康、贸易总部等领域。

  “优质服务是高新区吸引要素资源、凝聚发展动力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效,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宁波高新区负责人表示。

  鲲鹏展翅搏长天。锚定新征程再启航再出发,宁波高新区,正以不断增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全面塑造又“高”又“新”的发展新优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宁波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小块头”的宁波高新区,正在施展更大作为。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宁波高新区在全国178家高新区中排名第10名,首次跻身全国前十,创历史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