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无人机带火嘉兴南湖区永红村——

借“机”起飞的小村

字体:
—2025—
02/17
06:58:49
2025-02-17 06:58:49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李茸 通讯员 徐佳雨 杨胜江

  浙江在线2月17日讯(记者 李茸 通讯员 徐佳雨 杨胜江)民宿别致的院落里,一架无人机“嗡嗡嗡”降落,送来一筐还带着泥土的萝卜,引来住客围观;

  不远处的飞行营地里,飞手们正操控无人机在空中翻转、穿越,一连串动作让人眼花缭乱;

  村间地头不时有无人机掠过,“空中巡查”发现问题自动上报,成了村干部治理村庄的好帮手。

  这些颇具未来感的场景,正成为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村民的日常,也让这座江南小村蜕变成人气网红村。

  在永红村的飞行营地,飞手们在练习操纵无人机。 通讯员 吴振宇 摄

  以前永红村是一个养猪村,当地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后来经过生猪退养、转产转业、环境整治,村里走上转型之路。然而村庄自然禀赋一般、资源有限,虽然引入农家乐、烧烤、采摘等业态,但特色不鲜明,吸引不了几个城里人。

  “想要出圈,每个村都很拼。我们只有找到一条别具一格的发展路径,才可能更胜一筹。”村党总支书记王翔和村班子下定决心。

  2023年,王翔偶然遇到了嘉兴天旭航空营地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昱彤。一边是苦苦寻找发展出路的村书记,一边是深耕无人机行业多年谋求新发展的企业家,双方一拍即合。

  当年8月,天旭在永红村落户。村里一栋三层楼建筑被改造成了天旭的实训大楼,大楼前的几十亩空地变成了训练场,大楼北面则规划了300米跑道,再加上45平方公里空域,一个飞行营地成形。

  跟着王翔,记者来到营地,大大小小几十架无人机让人目不暇接,培训室、维修室、展厅、模拟驾驶舱,各种专业配置一应俱全。

  冬日暖阳下,几架无人机正绕着障碍物飞行。“你这八字飞得歪歪扭扭,得多练!”一名学员操纵着一架无人机在障碍物之间穿梭,教练正手把手指导。

  一年多时间,营地已经培训了800多名飞手。

  日前的一个周末,浙江省无人机竞速联赛嘉兴站赛事在这里举行,吸引了全省16支队伍共75名选手参加,夜晚还举行了绚丽的烟花秀,让永红村在网络上又“火”了一把。

  除了人气,无人机也为农业生产带来新气象。村民郑华军在凤桥镇流转了1300多亩土地,几年前就率先用无人机播种、施肥,自己也考了飞手证。作业效率提升,也遭遇了无人机操作、保养、维修、调试等难题。“如今村里把无人机4S店建到田头,这些问题都能搞定。”郑华军说。

  在天旭的智能操作后台上,指着一张红绿交错的多光谱变量施肥图,郑华军介绍,红色区域代表农田,绿色区域代表田埂,以前飞一次需要50斤肥料,现在技术人员帮助测绘、重新规划飞行线路后,施肥更为精准,撒在田埂上的肥料少了,农作物长得更好,每亩地施一次肥还可以省下10元钱。

  趁着农闲,郑华军打算添置3台无人机,并选几个人参加飞手培训,组建一支飞手农事服务队,为更多农户提供播种、植保服务。

  村民宋明明家距离营地仅500米,他在自家农场门外挂出一块绿色牌子,上面写着土鸡、鸭、鹅和订购电话。自从飞行营地建起来,经常有游客订购,他每个月能增加几百元收入。

  营地落地后,村里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大家都在说要缩小‘三大差距’,做好兴村、融合的文章,我们要把低空经济、无人机与村庄的日常更好地融合起来,让低空经济这个IP更有料。”王翔的眼光看得更远。

  飞行营地西北方向,两幢造型别致的建筑静静伫立,这是凤桥镇新建的能容纳300多名学员的全龄研学楼,今年春天即将启用。届时,不管是来参加无人机培训、比赛还是研学的学员,都有了住处。

  王翔的办公室里贴着一张全村实景影像图,由天旭利用无人机绘制,而飞行营地正处于村子的中心位置。以飞行营地为中心,这两年,永红村在营地周边引入特色民宿、咖啡馆、非遗体验等7种业态,打造出一条“乡村低空游”研学线。据统计,永红村已累计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带动旅游年收入超过800万元。

  去年以来,永红村还开始试水无人机+乡村治理。以往日常巡查需要花费村干部和网格员的大量时间,如今天旭和永红村将无人机自动化巡逻、AI和红外智能识别等相互融合,编织出覆盖广泛、功能齐全的无人化低空监控与测绘网,由无人机来完成巡查工作。“以前靠人跑,全村跑一遍最少3天,而且看不到、看不准,现在无人机每天自动起降、充电,20分钟搞定全村,我们只要在电脑上查看结果,有状况及时处理就行。”王翔说。

  记者临走前,夕阳如画,又一架无人机从上空掠过。“我们村肯定能飞得更高、更远!”王翔信心十足。

  【短评】找对路子,小村也有大IP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从实施“千万工程”算起,浙江的乡村已历经20多年的飞速发展,如今在村民收入、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等方面已有了质的飞跃。

  而要在高原之上筑高峰,确实很难。永红村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一个资源禀赋平平的乡村依靠积极拥抱新业态、新质生产力,并与乡村的生产生活、现实需求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有之路。

  可见,美丽乡村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期待浙江千千万万的村庄,都能找到自己的特色发展路径,并将特色转变成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最终实现乡村与城市的携手共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无人机;嘉兴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冬日暖阳下,几架无人机正绕着障碍物飞行。“你这八字飞得歪歪扭扭,得多练!”一名学员操纵着一架无人机在障碍物之间穿梭,教练正手把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