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9日讯(记者 沈听雨 陈黎明)首个“非遗版”春节吸引外国游客蜂拥来华打卡中国年;以“悟空”“哪吒”为代表的中华文化IP持续出圈;传统文化与高新科技跨界融合,“文化+”正解出各式答案……全国两会期间,这一张张含金量十足的文化“成绩单”,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浙江来说,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周年,接下来,继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既是一份使命和担当,也是一种自信和自觉。
站在新起点,代表委员们相信,通过撬动“文化+”等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回应群众新期待,增强文化获得感,中国文化里的浙江景象将更加蓬勃。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
传承创新,好作品将源源不断
这两天,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仍有好消息传来:成为首部破20亿美元的亚洲电影、中国影史首部观影人次破3亿的电影……火爆的背后,是影片主创团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让古老神话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文艺创作离不开“创新”二字,这是艺术发展中的灵魂,能助力新时代文艺园地实现百花齐放。作为文艺创作者,我们要思考如何在时代发展中,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创造出更多精品。
但也要注意,创新不是简单地追求短期内流量与形式上的变化。现在,有的创作者因为急于创新而忽视了作品的内涵。艺术创作需要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作品表达的情感愈加珍贵,与观众能共情共鸣的作品,才能走得更长远。
根植中华文化沃土是关键。不论是《黑神话:悟空》还是《哪吒之魔童闹海》,都因为植根传统又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的双重属性,才走向新的艺术高度。
浙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有西湖、大运河、良渚等世界文化遗产,也有宋韵文化、吴越文化、阳明文化等历史文化名片,历史积淀深厚、文脉谱系完整、文化标识闪亮。在创作中,我们应始终坚持挖掘这片文化沃土上的精神标识,平衡好历史传承和创新表达,让作品既能传承历史文化,也能反映时代精神。
比如,因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机缘而诞生的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走过10余年依然常演常新,是因为团队每个人不仅把它当作一部舞台艺术作品,更将保护传承运河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和新时代的运河共同成长。
今年,杭州歌剧舞剧院还将启动原创音乐剧《遇见西湖》的筹备。这一次,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湖,计划以《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为媒介,深入挖掘西湖的历史文化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我相信,坚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好作品将源源不断。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罗卫东——
以人文经济激活发展新动能
近段时间,人文经济正以蓬勃之势迅速崛起。《哪吒之魔童闹海》与《黑神话:悟空》,不仅作品本身畅销,还带动了玩具、服装、旅游等多个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产业链。它们像是展示中国文化产品独特魅力的“双子星”,彰显着人文经济的强大生命力与广阔发展前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大有可为。
不久前,浙江提出要建成“五个新高地”,其中之一就是人文经济新高地。当前,以深厚的历史文脉承托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经济发展繁荣现代文明,浙江正奋力作答“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的时代命题。
在我看来,绘就人文经济的浙江答卷,需要在多个方面发力。
首先,是要提升重大文化项目的策划布局能力。要立足国家战略,深挖浙江文化基因的“根”与“魂”,激活文化传承的“时”与“势”,以大项目、大成果将浙江的人文精神内涵与价值根植产业版图,助力文化“软实力”成为产业“硬支撑”。
还要看到,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工程。就像《长安三万里》一个3秒镜头耗时1年,《黑神话:悟空》历时近7年极致考究……这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培育团队、构建生态。
今年2月,浙江大学杭州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肩负理论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多重使命,就是希望进一步解码杭州文化基因,激活创新动能,以文化之力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也是浙江发展人文经济的重点。当前,大师级的文化人才依然是浙江的稀缺资源。应以学科建设为基础,锻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人才队伍。
我期待,新的一年,浙江人文经济发展能再谱新篇。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蔡浙飞——
鼓励更多年轻戏曲人才走上舞台
今年1月,大型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在杭州首演,现场座无虚席,其中年轻观众占比很大。青年演员的出圈,让传统戏曲被年轻人喜爱与追捧,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传统戏曲的传承、传播、创新,离不开一代代前辈艺术家的开拓,更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回望百年发展历程,越剧能从浙江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前辈们对年轻人的托举,助力他们成长成才。
近年来,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在打磨精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年轻人才梯队培养,涌现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
年轻演员进入剧团,我们会先培养他们演绎越剧传统戏,复排经典老戏夯实基本功。同时也会注重对青年演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文化修养,拓宽视野。比如,戏剧工坊学习、各类舞蹈锻炼、拓展表演方式、观摩话剧等戏剧。舞台经验成熟后,再根据演员特色量身打造适合演绎的角色或剧目。比如,越剧《钱塘里》《我的大观园》就是为青年演员量身打造的剧本。
此外,还需要拓展传播渠道。我觉得传播可以更多元化,以更多更新颖的形式走进年轻人,让更多人能接触、欣赏到传统艺术之美,也让年轻的戏曲人才被大众所熟知。
要多为年轻人创造实践机会,让他们有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近两年,国潮之风兴起,各大剧种的关注度大幅度上升,应当顺势打造全国性的交流平台,让不同剧种的年轻演员互相交流学习,在切磋中共同进步,让更多传统戏曲破壁出圈。
为了更好激励青年戏曲演员,建议设置国家级的戏曲青年奖项,从国家层面为青年一代提供更多舞台机会、交流平台、发展台阶。为他们创造多样化的机会,将极大激发他们的干劲和创造力,对促进年轻戏曲人才成长有重要推动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永嘉县岩坦镇源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静——
发展乡村旅游要挖掘好乡村文化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火热,源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乡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正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具体到实际行动上,首先要抓环境治理,这是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几年前,源头村还垃圾满地、污水横流,常住人口只有几十名留守老人。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清理了牛棚、猪圈,拓宽道路,种上花草,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发展乡村旅游,更要注重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IP,讲好乡村故事,让游客“因生态而来、为文化驻足、带记忆而归”。
在源头村发展乡村旅游之初,我们就关注到这一点。通过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非遗和民俗文化等,我们对千年舴艋舟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和创新展示,兴建舴艋舟文化馆、复兴船工文化、打造多个埠头,让消失多年的舴艋舟在源头村得以复活,重新游弋在楠溪江中。如今,以舴艋舟文化为核心串联起来的乡村旅游产业,形成了集民宿、舴艋舟游乐项目等一条龙的特色旅游模式,不断提升着村子的吸引力。
村里环境好了,文化味足了,游客也多了,乡村经济更是水涨船高。村民们开起农家乐、民宿,售卖手工素面、玉米等绿色农产品,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如今,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3.9万元。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关键,文化要先行。我相信,依托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不仅能为村庄带来持续的流量,也能将这些文化存量变为经济增量,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精神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