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潋滟西溪二十载——让世界看见湿地治理的中国智慧

字体:
—2025—
05/07
08:52:23
2025-05-07 08:52:23 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 黄冉 西湖微融圈 张白云 戴小丽 谢雯艳 文 记者 李忠 摄

  五月的西溪湿地,虞美人在寿堤旁随风轻舞,倒映碧波的粉色花瓣如流动的油画;梅堤沿岸,月见草、金鸡菊、矢车菊竞相绽放,花丛与潺潺溪流相映成趣;悠悠花船推开碧波,氦气球载着欢声升入高空……这个“五一”假期,西溪湿地以一场水岸共融的生态盛宴,创下5天入园27.09万人次的客流新高。

  而在节前,一场汇聚全球专家的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刚刚落幕,与会者盛赞中国湿地保护的“西溪模式”——这片曾因人为干预而衰落的湿地,用20年时光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更以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向世界递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2005年5月1日,西溪湿地以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的形象全新亮相,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发来贺信,希望杭州市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把西溪变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靓。20年来,杭州牢记殷殷嘱托,秉持更高标准保护西溪湿地,全力擦亮“重要窗口”的生态底色,坚持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向世界展示了“西溪模式”的独特价值。

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莲花滩观鸟区水域里,一只漂亮的水雉正守护着裸露在芡实叶面上的四枚蛋,耐心等待着新生命的破壳而出。

  生态筑基:从“边缘地带”到“城市绿肾”

  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杭州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既着眼于细微处的治理,更立足于全局性的谋划。

  和现在曲水清幽、野趣横生的美景不同的是,曾经的西溪湿地有过一段“臭烘烘”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这里家家户户养猪,粪便直排入河,整片湿地臭气熏天。”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想回忆道。

  转机始于2003年。当年8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划定动植物自由栖息和繁衍的区域,限制区域游客只能乘船路过。此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西溪湿地进一步加大原生态保护力度,对生态保育区进行严格保护,除科考人员外,禁止其他人员进入。

  20多年来,杭州市陆续出台系列文件,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持续升级湿地治理方式,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

  近两年,西溪湿地管理局又从顶层设计破题,完善修改保护管理条例,编制新一轮(2021-2035)总规;实施三基鱼塘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疏通湿地的“毛细血管”,为这片“城市绿肾”注入了新活力。

  生态修复的成效,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被称为“鸟界国宝”的东方白鹳现身西溪,此后,鹗、青头潜鸭、罗纹鸭、小天鹅等珍稀鸟类接连“落户”。截至2024年,西溪湿地的鸟类从79种增至224种,昆虫从477种增至918种,维管束植物从221种跃至971种。“生态好不好,鸟儿最有发言权。”在莲花滩观鸟台,刘想指向一片水域——通过推倒塘基,营造开阔水面,在大水面中间核心区域营造鸟类安全岛等举措,这里入选了浙江省湿地生态修复优秀案例。

  今年国际研讨会期间,《湿地公约》秘书处副秘书长杰伊·奥尔德斯感叹,中国在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近年来,美国鱼和野生物局专家考察团、意大利国家生物多样性未来中心(NBFC)代表团等各国专家相继前来考察,西溪的生态自觉正转化为全球经验。

  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周忠伟,亲历了从“离乡人”到“护湿人”的身份蜕变:“20多年前,4000多户原住民搬离湿地,如今大家重返故土,成为船工、渔夫和农耕员。”他驾驶电瓶船穿梭水道时,总不忘向游客讲述湿地重生的故事,呼吁大家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现在的美,是还给自然的礼物。”

4月20日,谷雨节气。当日,“鸟鸣西溪 童趣悦自然”——西溪湿地亲子趣味观鸟赛如约而至。25支亲子队伍齐聚,在密林浅水间开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探索之旅。

4月29日,“在河之洲:中国湿地保护成就展”在中国湿地博物馆开展。

  科技驱动:从“人力值守”到“数字智治”

  “五一”假期,西溪湿地迎来客流高峰,单日入园人数突破6.8万人次。莲花滩上鸟儿悠然展翅,“福禄寿喜”四堤间游客络绎不绝——这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在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的智慧大屏上,化为跳动的数据脉搏——大气环境、水质指标、游客人数实时更新,勾勒出一幅动态保护图景。

  2024年3月,全国首个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试运行,依托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全域水质动态监测、鸟类音视频智能识别、湿地旱化斑块预警等核心功能,“例如水葫芦大量繁殖前系统就会触发警报”。该平台整合全量数据,通过仿真推演优化管理策略,标志着西溪湿地迈入数字化治理新阶段。

  精细化管理的背后是“硬核”科技支撑:分布在全域的36套智能感知设备全天候追踪水质、土壤、大气和生物活动,无人机每月两次全域扫描捕捉生态细节,AI算法综合评估湿地健康,高光谱设备监测水质解译准确率达85%以上。智治中心还能实时核算湿地碳排放,结合土壤、植被、水体碳储量数据,精准评估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通过“星—空—地”构建而成的“生态大脑”,成为西溪湿地生态保护的坚强后盾。

  值得一提的是,智治中心将生态监测和保护管理相结合,形成了覆盖全域的智慧化治理网络。从“人力值守”到“数字智治”的跨越,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湿地人感触尤深。“过去每个点位都要靠人工巡查,通话还要靠对讲机,现在一个大屏就能调度全园。”负责管理工作的蒋晨杰是土生土长的蒋村人,他见证了西溪从“人力值守”到“数字智治”的蜕变。

  今年“五一”期间,这个“智慧大脑”同样发挥了大作用——通过数字化技术预判客流高峰,采取了车辆引导和游客分流等措施,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立足杭州数字经济优势,我们积极探索湿地的数字化智能治理路径,希望能为全国乃至全球更多湿地的数字化进程提供可复制和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提高中国在全球湿地保护利用中数字规则的话语权。”刘想说。

4月30日,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举行。研讨会上,中国湿地保护成效获得广泛赞誉。

2024年3月24日,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里,一场大型“花神迎春”水陆巡游活动,拉开了“西溪花朝节”的大幕。

  价值转化:从“生态样本”到“绿色发展”

  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开发,是世界各地湿地国家公园普遍面临的挑战。这些年来,西溪湿地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创新之路,形成了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鲜活例证。

  “生态好了,游客多了!”在西溪湿地划了20年摇橹船的莫云生感叹道。他每日载着游客穿行于河道间,见证着四季流转的生态之美——春有蔷薇芍药争艳,秋见芦花飞雪,冬可曲水寻梅。“小时候的柿子树还在,每年秋天还能尝到鲜甜的火柿。”莫云生抚过船桨,那些深植于湿地的记忆,始终与自然共生。

  这份坚守始于2005年。彼时,首届火柿节将传统经济作物转化为文化符号,柿树从村民的“钱袋子”变为生态IP。20年过去,火柿节已成杭州金秋标志性活动,而这份来自“原生态”的创意仍在延伸——新春探梅节、阳春花朝节、端午龙舟节、深秋听芦节、冬日干塘节,六大民俗品牌贯穿全年,构建起“湿地+文化”的产品体系。

  以冬日干塘节为例,鱼塘抽水至10厘米浅处,游客下塘摸鱼捉虾,淤泥用于护岸加固与植被施肥,实现资源循环;龙舟文化节期间,300余条龙舟齐聚深潭口,“满天装”龙舟震撼亮相,百舸争流的“龙舟胜会”成为端午“顶流”。“每年这个时候,原住民都会回来参加赛龙舟,以花式竞渡这一方式表达对湿地的深情。”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服务中心主任陈琳感慨。

  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催生出更丰富的体验场景。“渔夫之旅”让亲子家庭沉浸式体验捕鱼劳作,“观鸟研学”带领孩子观察珍禽。与此同时,西溪湿地推广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打造“西溪柿子”“西溪水产”等特色农副产品,构建“生态+农业+文旅”融合模式,实现“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换来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跃升。2005年5月1日至2024年底,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累计入园6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8亿元;近年来每年入园游客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收入约2亿元。今年的花朝节期间,单日客流突破7.5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依托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西溪湿地成功引入了华策影视、浙江影视等头部文化创意企业,形成了以影视制作、艺术展览、非遗传承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文旅融合:从“文化基因”到“时代IP”

  “一部水浒传,半部见杭州,三分在西溪。”据专家考证,施耐庵笔下“茫茫荡荡”的梁山水泊,原型正是西溪湿地的水域景观。为了加强传统文化研究、传承活化湿地水浒文化,西溪湿地建成杭州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展出了660件和西溪有关的水浒藏品,并通过3D声光秀等数字化手段,让“108将”活了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与水浒文化展示馆遥相呼应的西溪蔡志忠美术馆,则以漫画艺术续写传统新篇。漫画大师蔡志忠常居西溪15年,以廖儿洼、芦苇荡为灵感创作出《水浒一百单八将》。馆内收藏了其400余件精品佳作,市民可在此赏漫画、品咖啡,还能参加各类艺术展览、讲座沙龙、科普研学等活动。

  这种“生态+科技+艺术”的创新表达,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文化传承的队伍,“00后”国风内容创作者陈喜悦便是其中之一。她的工作室“喜悦山房”位于河渚街,从窗台望出去,便可感受湿地的宋韵文化和市井烟火气。进入5月,陈喜悦愈加忙碌起来——她计划为今年的西溪湿地龙舟文化节策划一场特别活动。陈喜悦说:“年轻人正在用短视频、AI技术等多元形式进行表达,但内核始终是讲好西溪故事,传播传统文化。”

  创新表达的底气源于“智力”支撑——西溪湿地先后成立中国湿地博物馆和西溪研究院,开展西溪历史、民俗、风物等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近年来已出版《西溪全书》79册。此外,西溪湿地依托中国湿地博物馆与西溪研究院,构建“科研+科普”双基地模式,联合浙江大学等高教机构深化湿地文化研究,探索“西溪文化研究模式”。正在展出的“在河之洲:中国湿地保护成就展”,就突破了传统科普形式,融入十余项趣味互动装置,通过候鸟迁徙的叙事视角系统展示我国湿地保护的丰硕成果。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旅体验,西溪湿地今年推出的三大精品游线各具特色:“好汉游”推出“水泊渔隐”和“遇见水浒”两条路线,市民游客可以换上古风妆造,体验捕鱼、采摘,品尝美味佳肴等;“伢儿游”让学生化身“小好汉”,通过定向解密、闯关挑战等形式,开启探秘之旅;“甜蜜游”巧妙串联摇橹船体验、湿地旅拍、汉服体验、餐饮等商家,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浪漫之旅。

  自然生态文化的创新转化持续释放效能,戴敦邦艺术馆、果麦阅读书房等文化空间将次第开放,更多的体验项目也将陆续推出,以多元形式展现湿地与文化的深层共鸣。

  锚定“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和“国际级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西溪湿地正加速国际化进程。二十年生态答卷,在这片湿地写下动人诗行——西溪且留下,留下的是潋滟水光中的诗意栖居,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密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西溪湿地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这个“五一”假期,西溪湿地以一场水岸共融的生态盛宴,创下5天入园27.09万人次的客流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