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就找Police Yang!”在宁波镇海庄市街道,这个被外籍人士挂在嘴边的称呼,属于镇海公安分局庄市派出所副所长杨延飞。
近日,杨延飞受邀到宁波大学为留学生们上一堂普法安全课,课程一结束,学生们就立马围了上来:“Police Yang,我大学毕业后还想在这里攻读研究生学位,签证怎么续?”“我以后想留在中国创业,需要做哪些准备?”……问题一个接一个抛来,但难不倒这位涉外事务“百事通”。
杨延飞是一名“90后”,原本是一名高中政治老师,2015年进入公安系统。2017年被分配到涉外民警岗位上,2023年担任庄市派出所副所长一职……岗位不断在改变,但在杨延飞看来也没有变化:“本质都是为人民服务。”
小微信撬动大治理
2017年,杨延飞刚刚接触涉外业务。如何服务好外籍人士?杨延飞也没有太多头绪,但面对当时庄市辖区居住的来自8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近1200名外籍人士,语言关,是必须攻克的第一个难题。
杨延飞在为留学生开展宣讲会 通讯员供图
他利用空闲时间听外语广播,练习英语口语,学习法语、日语等十几种语言的日用常用语,在挨家挨户走访庄市外籍人士,不断接收他们的咨询诉求后,杨延飞有了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外籍人士来自不同国家,要解决他们的问题,能交流可不够,还要让他们懂法守法。”微信视频号刚刚兴起时,杨延飞就申请了名为“Policeman Yang”的微信号。
依据辖区外籍人士特点、生活习惯,杨延飞拍摄发布了系列普法英语课和英语普法微视频,还将其作为“线上咨询窗口”,全天候为境外人员提供法律咨询。目前,微信号已添加1700余名外国好友,年均提供业务咨询2000余条次,发布的英语普法视频单期最高播放量破万。
微信聊天框里的答谢话语、朋友圈里的点赞认可,这些都记录着这位涉外民警的成长之路。
从“一个人”到“一套机制”
从微信号开始,这位“90”后民警不断思考,不断创新。针对外籍人员的管理服务需求,杨延飞在宁波市率先建立派出所移民服务站,设计开发阿拉警察、宁波公安微信公众号境外人员自助住宿登记平台,让police Yang能解决的事,不仅在涉外警务,更能延伸开去。
杨延飞开展宣讲活动 通讯员供图
杨延飞积极联合各方力量,建立了宁波市首家高教园区法律服务站、全市首家派出所“石榴籽之家”。涉外民警事务工作经验,也为促进警校融合、民族团结工作等提供了新方案。
“他总能立足实际,积极总结做法、突破创新,为警队服务管理工作注入新活力。”同事都这样评价杨延飞。
如今,随着一批高能科创平台落户庄市,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人才向庄市集聚。“有事就找Police Yang”的内涵,还在持续丰富。
“我们在宁大步行街打造‘红帮卫柿’校警驿站于今年4月中旬正式启用,辐射辖区及周边6所高等院校和高等科研机构,为辖区2万余名师生和高等人才提供服务。”……还有更多让区域治理水平提升的金点子,正在“路上”。
从“业务能手”到“团队教练”的管理进阶
在庄市派出所的走廊上有着一块大屏幕,这是在杨延飞牵头下,开发的警力可视平台。大屏幕上,所有警力的工作数据一目了然。“这套系统让每个人的付出都被看见。”杨延飞解释道。
杨延飞展示警力可视平台 通讯员供图
这位曾经的业务能手,如今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让团队跑起来”。他创新推出的“三维赋能”培养机制正在改变传统警队管理模式:以数据赋能,开发警力可视平台,团队管理信息化;以专业赋能,针对不同警员特点定制成长路径,如外语专业干警主攻涉外警务,巡特警调入民警牵头“轻装PTU”快速反应小组;以机制赋能,组建城市“轻装PTU”,调配警力,常态化作训,确保辖区白天10至12个防爆警力,夜晚有5至6个防爆警力……
“从新警入职到业务骨干,每个阶段都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我希望每个警员都能在这里找到成长坐标。”他说。如今,由杨延飞培养的多个基础警务核心团队已能自主运营警务站。
采访结束时,杨延飞带记者看了派出所楼顶的小草——那是他诗中“劲草”的灵感来源。
从个人奋斗到团队成长,从服务创新到机制突破,这位90后民警的十年,恰如这株倔强生长的植物,在基层治理的土壤里扎下深根,抽枝散叶。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