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左手锅铲右手毛笔,一个保姆的丹青游

字体:
—2025—
07/18
07:41:32
2025-07-18 07:41:3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梅玲玲 钱洁瑗

  浙江在线7月18日讯(记者 梅玲玲 钱洁瑗)在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五十都村,58岁的毛美仙是个独特的存在——中式衣衫,镜片后目光温润,书卷气扑面而来。谁能想到,这位教乡亲们挥毫泼墨的乡村艺术家,干了20多年给人带孩子、烧菜做饭的保姆工作。那抄惯了锅铲的手,如今写得一手漂亮书法,也画得一手好画——不仅获得过中国农民画一等奖,其作品还被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收藏。

毛美仙在作画。 记者 钱洁瑗 摄

  “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当毛美仙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时,这句话在她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只要肯学,锅铲与毛笔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生命交响乐中相互成就的乐器。

  时间倒回2010年9月。北京一家知名书法培训机构门外,送孩子的家长或保姆大多行色匆匆。毛美仙却是个例外。她习惯静静伫立教室外,凝神细听,目光紧紧追随着雇主孩子习字的笔尖。那份近乎虔诚的专注,打动了培训机构负责人。这位特殊的“旁听生”被邀请免费坐到墨香萦绕的书案前。人生第一次,43岁的毛美仙握住了专业书法的笔杆。

  彼时,她已在保姆这个岗位上辛劳了12个春秋。1998年的7月20日,毛美仙永远记得这个日子——丈夫突遭车祸,卧床不起,家中欠下3万元巨债。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这笔钱已经够盖两幢新房了。眼看儿子马上就要开学,学费还没着落。毛美仙咬咬牙,怀揣着借来的200多元,踏上保姆之路。

  在北京的书法课堂上,老师建议毛美仙从《曹全碑》入手练隶书。可那“蚕头燕尾”的笔画,在她笔下总显得生硬呆板。“难道40岁,就学不会书法了吗?”她偏不信这个邪。深夜,雇主的孩子沉入梦乡,她房间的灯依然亮着,临摹到凌晨两三点是家常便饭。白天,厨房里炖着汤,沾着油星的手指,也不忘在厨房台面上勾画。渐渐地,那些曾经僵硬的笔画舒展开来,流淌出灵动的韵律。

代表作品《盛世欢歌》。 受访者供图

  “做保姆还学写书法,这有用吗?”面对不解,毛美仙只是笑笑。她的答案早就在胸中:“做保姆是一种生计,为了生存必须去做;写书法是一种生活,心里喜欢,也就乐于去做。”

  笔墨不负有心人。学书法第二年,她就在这家机构的比赛中摘得银奖。几年后,更被聘为助教,教起了其他孩子。曾经压弯脊梁的生活重担,竟被一支小小的毛笔,撑起了一片崭新的天空。

  在外做保姆的岁月里,毛美仙忍不住会想家。想着新造的房子客厅还缺一幅山水画作装饰,她买来相关书籍学画画。夜深人静时,画笔成了她唯一的倾诉对象。

  有一天,毛美仙带着雇主孩子在小区花园散步,偶遇了改变她人生的伯乐——著名重彩花鸟画家王挥春。当她鼓起勇气说自己“也喜欢书画”时,没想到却接到了大师的“来我画室坐坐”的邀请。

  几天后,毛美仙忐忑地敲开了王挥春画室的大门。墨香扑鼻而来,满墙山水画卷在斜阳里流淌着黛色,瞬间攫住了她的心神。“看得出你是真喜欢。”见她看得出神,王挥春提笔蘸墨,“作画如参禅,要有明暗呼吸……”这几句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却如一道惊雷,劈开了她混沌的艺术感知。

  四个月的潜心钻研后,她带着处女作《江山如画》向王挥春斗胆请教。“小毛,你该回家专心作画了。”老画家的这句肯定,像一束光,点亮了她从未敢想的艺术之路。

  2016年夏天,雇主的孩子已能独立,毛美仙回到了衢州老家。一次在隔壁余东村参观农民画展,让她瞬间找到了自己的根与魂。于是,那双曾抄锅铲、写书法的手,又握起了农民画的画笔。她用最本真的色彩和线条,描绘着田野间的丰收景象、屋檐下的烟火日常。

  她的热爱也感染了家人。丈夫拿起画笔,成了她的“画友”。如今,三层小楼里,农民画成了最亮眼的装饰。她家画室的书柜上,数十本荣誉证书和收藏证书层层叠叠,见证着这位保姆如何用画笔重绘人生。

  在“退休”返乡的毛美仙眼中,村庄越变越美,可总少了点“文化气息”。她没犹豫,主动找到村支书和乡干部,提出开办书画社,由她周末免费教大家写字画画。

  在书画社,三张长桌铺开纸墨笔砚,围满了手握毛笔的村民——有农家妇女,也有刚够着桌沿的幼儿园娃娃,墨香混着童言稚语,别有一番生机。

  这些动人时刻总被毛美仙用手机定格。她的抖音账号,如同一扇窗,让外界窥见田野阡陌间的文艺脉动。打鼓队欢腾的节奏、村民作画时专注的神情、旗袍走秀时翻飞的衣袂……都在网友的点赞和评论里,酝酿发酵,编织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现代乡村风情画。五十都村书记、村主任胡雪斌深有感触:“自从毛老师搞起这些活动,咱们村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回望半生岁月,毛美仙越来越从容。正如她的农民画作品《盛世欢歌》所描绘的那般,每个用心耕耘生活的人,都能在时光的土壤里培育出独属于自己的芳华。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丹青;农民画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