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产品回归生活场景,融入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

历史经典产业再创经典

字体:
—2025—
07/20
07:21:11
2025-07-20 07:21:11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朱承

  浙江在线7月20日讯(记者 朱承)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历来是人文与经济共生的璀璨明珠:茶叶出口量和黄酒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丝绸营收占全国一半,东阳木雕、黄杨木雕占全国“四大木雕”中的两席,龙泉青瓷是全球首个陶瓷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市场变革与消费升级的浪潮中,这抹传统底色正焕发新生。今年一季度,全省历史经典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31.87亿元,同比增长6.17%。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历史经典类老字号品牌252个。

  这片土地上,正在书写更多“再创经典”的传奇。

  重塑消费链接

  从曲高和寡到雅俗共赏

  历史经典产业的困境,往往在于“叫好不叫座”——文化价值突出,但与消费者的需求存在隔阂。

  浙江省玉石雕刻艺术大师张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石雕是‘无用之用’,若不能与实用接轨,终将困于小众圈层。”这一论断揭示了产业破局的关键:让经典产品回归生活场景,在实用价值中延续文化生命。

  走进龙泉玉德青瓷有限公司展厅,一侧是文人雅士钟爱的艺术瓷,另一侧却是钟表摆件、茶具等日用瓷。这是龙泉青瓷近年来走出的一条从曲高和寡到雅俗共赏的转型之路。

  2014年,龙泉玉德青瓷有限公司负责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黄顺明开发了一款小巧的青瓷逍遥杯,一改以往茶杯只能室内使用而不方便携带的弊端,一推出就成为爆款,一个晚上就卖出了1000多套。

  镌刻着文人风骨的青瓷,因为加上“功能性”,把市场越做越大。在更为“冷门”的龙泉宝剑身上,还需在触动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上费一番苦心。

  为此,龙泉提炼出“人生六剑”之说以拉近宝剑和消费者的距离——赤子剑、初心剑、连理剑、天心剑、吉星剑、从心剑,贯穿了人生的重要时刻。人生如铸剑,从出生开始便历经打磨、锻造,最终成为一把独一无二的“宝剑”。在这些故事和理念的加持下,龙泉宝剑不再只是冷兵器,而成了独特的情感载体,重新赋予当代消费者购买的意义。

  无论是回归日常实用,还是触动情感共鸣,重塑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链接,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带回家,已成为历史经典产业必做的功课。

  引领时代潮流

  让老味道俘获新青年

  消费迭代加速的今天,历史经典产业只有赢得年轻人的青睐,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空间。

  黄酒产业的“逆龄”生长颇具代表性。不久前的古越龙山“7·9”节上,精酿黄啤、气泡咖啡黄酒、冰雕气泡黄酒、无高低黄酒、青柠黄酒等新奇的黄酒饮品引发年轻群体热捧,浙江状元红公司董事长徐剑耀直言:“国潮崛起让黄酒的文化底蕴成为优势。”

图为青春宝中药产品现代生产线。 受访者供图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对当代年轻人深刻的消费洞察,通过口味创新、场景重塑,让传统饮品融入现代生活方式。

  “本质就是向年轻人靠拢。”金字火腿总工程师马晓钟看得很透彻。近些年,金华火腿专门培育了一支年轻的研发团队,陆续推出冰淇淋、小饼等零食新品,主动打破消费场景限制,融入年轻人的日常。

  王星记扇业则与迪奥、腾讯动漫联名,与美妆、酒业、珠宝、汽车、服装等行业合作,让扇子变身时尚单品,引领消费潮流。“没有市场嗅觉,是会被市场抛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亚青更是直言不讳。

  在位于湖州市南浔区的善琏春风湖笔厂,“笔二代”吕韬在调研年轻消费者后发现,现在很多人在意毛笔的颜值和书写体验感,于是,他们改良笔的材料和工艺,甚至开发出湖笔文创伴手礼、盲盒湖笔等,千年湖笔也能不断激活年轻群体的购买力。

  以万事利、凯喜雅、达利丝绸等为代表的丝绸企业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运用大模型、新型印花等先进技术,成为推动国潮崛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历史经典产业之所以恒久,是因为它们从没忘记与时代同频。

  激活产业基因

  迎难而上锻造现代竞争力

  当前浙江历史经典产业仍以小微作坊为主体,九成以上市场主体为个体工商户或家庭式生产单元,工艺革新与规模扩张意愿普遍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创新动能匮乏成为长期横亘在历史经典产业复兴之路上的核心矛盾。

  如何破?浙江选择迎难而上。

  标准化一度是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掣肘。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强指出:“中医药产业要变强,生产制造就必须从‘经验制药’向‘科学制药’跨越。”面对“中医药作用原理犹如神秘黑箱”的诟病,青春宝建起中药智慧药厂,让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均可实现信息追溯,努力为中药科学性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逐渐实现从百年老店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跨越。同样,龙泉市针对剑瓷产业出台《青瓷生产操作规程》《宝剑及日用道具产业链标准体系》等10余部省级标准,为产品进军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人才断代危机日益凸显。湖笔行业技术工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青田石雕面临“满街大师,难觅新人”的窘境。王一品斋笔庄代表性传承人许剑锋提出:“产业留才需双轮驱动,既要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又要打通职称晋升的通道。”目前浙江已在48所院校开设传统产业专业,年均输送2800余名专业人才,并试点“一校一业”精准对接机制,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供应链。

  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嵊州陌桑高科建成年产10万吨功能性蛋白纤维生产线,绍兴黄酒产业园实现10万吨级智能酿造,省级茶产业大脑构建起全链路数字化管理体系。据统计,去年全省历史经典产业领域完成超千万元级项目投资179.1亿元,涵盖109个重点工程。

  针对产业融合创新不足等深层问题,浙江启动“一业一策”专项行动,推进历史经典产业核心区与协同区建设,完善“政—协—校—企”高效协同机制。建立历史经典产业重点企业培育库,摸排入库企业479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8家。

  2024年《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举措》与《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出台,更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基本建成历史经典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文化传承高地、品牌荟聚高地、人才集聚高地。

  回望历史长河,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始终以迎难而上的革新精神突破自我,在时代浪潮中锻造新优势。这种在挑战中锐意进取的传统,也正是产业永葆活力、再创经典的根本法则。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历史经典产业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