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13年189位老兵,温州女孩与她的“00后”老友们

字体:
—2025—
07/20
08:19:28
2025-07-20 08:19:28 来源:潮新闻 记者 俞叶波 张鑫 王静

  2025年7月1日,当胡丹妮再一次约访老兵王清时,意外被告知这位99岁老人在十天前被救护车拉走了,现住在医院ICU,连家属都不得见。胡丹妮挂了电话,怅然若失。过去13年间,这样的“失约”屡屡上演。

  自2012年高中毕业起,胡丹妮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间隙,翻山越岭,为189位温州地区的老兵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其中的多数人已经故去了。

  胡丹妮是温州永嘉人,92年出生。13年前,20岁的她是如何与老兵结缘,又是什么鼓舞着她辗转奔波、坚持了十三年?十三年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带着对胡丹妮的好奇与钦佩,记者踏上前往温州的旅程,与她一同寻访老兵,追寻那些永不消逝的民族记忆,也从她身上窥见青年人别样的家国情怀。

  “90后”女孩与她的“00后”老友们

  到达温州鹿城区这天,是39度的高温天。胡丹妮穿着格子衬衫,背着双肩包,扎着马尾,一手打着伞,额头鼻尖渗着细细密密的汗。刚碰上头,她就抱歉地告诉我们,前几天约好的王清老人住院了。

与林旭光老人在鹿城区 潮新闻记者 摄

  与项延年老人在龙湾区 记者 摄

  来接我们之前,她已经联系好了几位老兵,准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带我们一一走访。这几位老兵里,有瓯海区99岁的林旭光,龙湾区105岁的项延年,还有瑞安市106岁的单啸梅。胡丹妮说,“老人们都上了年纪,‘觉比天大’,要少久坐、少打扰。”每次出发前,她会再一次提前和家属们确认老兵的精神状态和作息时间。

  去瑞安单啸梅老人家的路上,老人竟亲自打来电话,惦记着我们有没有走错路,一直催着要问“来了没,到哪儿了。” 

  行至陶山镇向荣村,进了单老家。只见他笔挺端坐,右手拄拐,乐呵呵地看着我们。他指着桌上切好的西瓜,叫我们吃。

  大儿媳吴月梅在单老耳边大声说:“‘麦乐’(当地方言,“孩子”)又来了,认得不?”老人摇摇头:“记不清,真记不清了。”吴月梅说,老人还是很高兴的,他知道有朋友来看他了。

  胡丹妮与单啸梅老人在瑞安市陶山镇 记者 摄

  胡丹妮回忆说,单老家她已跑了二十余次。每次登门,陪老人坐会儿,听他讲些往事,唠几句家常,临走前再为他拍张照,便觉此行不虚。

  “有时正聊着,老人思路突然就乱了,我就轻声说‘没事,我下次再来陪您’。”这位和善的老人让她心生亲近,不知不觉间,两人已然结下了祖孙般的情谊。

  “单爷爷特别有意思,每次来都要跟我分享他的‘长寿秘方’。”胡丹妮笑说。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单啸梅老人让家人取出了一件黑色皮夹,摸索了半晌,抽出一张用毛笔写的泛黄“秘方”:金银花藤20克,白菊花20克……临别时,老人又杵着拐杖送到门口,对胡丹妮说:“你结婚时要跟我说啊,到时候来你家吃喜酒。”

  与老兵结缘,源于一场公益活动

  过去13年里,胡丹妮的足迹遍布温州12个县级行政区,来来往往的路线可以连成细密的网。她是如何踏上这趟旅程的?这要追溯到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

  2012年高考过后,闲在家里的胡丹妮偶然在《温州商报》瞥见一则助“老兵圆梦”的公益活动新闻,引起了她的好奇:“经历过那段时期的老兵们,还有怎样的心愿?”

  2012年,胡丹妮走上寻访老兵之路。 受访者供图

  报了名,跟着组织者走村串户,胡丹妮接触了十多位老兵。他们的故事像老电影般在她的眼前铺展放映。他们还有着一些朴素的心愿:“想找到当年的战友,问问他这些年过得怎么样”“想给打仗时没有鞋穿的老战友送一双鞋”……胡丹妮说,老人们那一双双浑浊的眼睛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看着她,眼神里有祈求又带着期盼,仿佛把这份嘱托交到了她的手上。

  “他们太值得被好好记住了。”彼时是抗战胜利67年,部分经历过抗战岁月的老兵也皆是耄耋老人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胡丹妮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我想在温州找老兵,记录下他们故事”,令她没想到的是,当她发出提议时,全家人竟一致响应。胡丹妮父亲和爷爷这两个平时话不多的退伍军人,那晚围着她打开了话匣子。父亲更是表示,要当她的“引路先锋”。

  2019年,胡丹妮正在记录108岁抗战老兵谢圣杰。 受访者供图 

  寒暑十三载,与老兵相遇又别离

  老兵怎么找?起初的两年,父女俩凭着脚力与打听来的零星线索,揣着相机、笔记本走村串户。一直到2014年,在一个老兵家中胡丹妮遇到了温州、瑞安等地的老兵志愿队,同行者的队伍逐渐壮大,寻访点串珠成链。

  此后的十三年里,寒暑假和空闲时间,胡丹妮都在“找老兵”、“记老兵”、“拍老兵”的路上,有时是爸爸陪着,有时是独自一人。

  有的老人家里,她一去再去;有的刚拍完不久,就接到了老兵家人的电话:“能不能把照片给我们一张,老人去世了,想当遗照。”

  她与每位老兵家人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年关将近时,会在寒冬腊月给老兵拍张全家福;会赶到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家中唠家常,听老人讲年轻时的趣事;自带唐装、花束,给金婚、钻石婚的老兵拍婚纱照……

  有的老兵几年前,还能拉着她的手,说起烽火往事侃侃而谈。而现在,既认不出人,也记不得任何事。也有人问胡丹妮,他们都不记得你,你拍他们做什么?胡丹妮说:“没关系啊,他们不记得我,我记得他们。”

  走访中,战争留给老兵们的荣耀、伤痛、孤独与困境,都强烈地震撼胡丹妮,也让她更坚定做这件事的意义。“我记得有一个老兵连话都说不清了,但看到挂历上战士拿着枪击退日军的画面,他挺直腰板,用棍子比划起当年持枪杀敌的姿势,我内心深受震撼和感动,那一代人的爱国之情和抗敌决心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感同身受的。”

  从胡丹妮这儿了解到,截至目前,在她记录的189位老兵中,仍健在的仅剩13人。

  这位温州姑娘还有一个心愿,她想办一场老兵们的摄像展,让抗战老兵们被更多人看见。尽管找到更多老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她还在寻找的路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影像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自2012年高中毕业起,胡丹妮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间隙,翻山越岭,为189位温州地区的老兵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其中的多数人已经故去了。